
[normal course (practice)] 平常的、正常的途徑或方法
按常軌辦事
通常的規矩、法則或秩序。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苟能卒志畢力,守遵常軌,以度元元,所謂福也。”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嚴恽》:“觀其所為文,工於七字,往往有清便柔媚,時可軼駿於常軌。” 茅盾 《子夜》十:“戰争改變了生活的常軌。”
常軌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常規、正常途徑或固定法則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下帬也”,本指衣裙,後引申為恒久不變、普遍規律(如“常理”“常規”)。
原指車轍,《說文》載:“軌,車轍也”,後擴展為法則、規範(如“正軌”“越軌”)。
二者合成“常軌”,強調長期遵循的規範或通行方式。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權威定義:
常軌(cháng guǐ):名詞,指正常的、經常性的途徑或方法。
例句:“解決問題應通過常軌,而非極端手段。”
其核心含義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強調民事活動需“遵循常軌”,如第7條“誠信原則”體現對常規秩序的維護。
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教學需依教育常軌”,指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法。
《人民日報》社論多次呼籲“社會治理回歸常軌”,指依法依規的公共決策機制(2023年12月評論)。
詞語 | 側重點 | 示例 |
---|---|---|
常規 | 日常操作标準 | 實驗室操作常規 |
正軌 | 正确的發展方向 | 經濟重回正軌 |
慣例 | 約定俗成的做法 | 國際外交慣例 |
常軌 | 系統性、制度化的規範 | 司法程式必須合乎常軌 |
參考資料
常軌(拼音:cháng guǐ)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正常的、慣常的途徑或法則,通常用于描述遵循傳統或普遍認同的秩序或方法。以下是詳細解析:
“常軌”多用于強調社會、生活或行為的規範性,既可用于中性描述(如遵循方法),也可含褒貶色彩(如批評僵化或贊賞秩序)。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襃賞備災本命日邊州赤棠儲皇鬥山短打輀輴二陝耕者有其田骨董鋪鬼瞰其室龜林貴上海靈回執節儀楬橥金鬥徑趣饑驅機織物骥子龍文巨浸苛政猛于虎欄幹離旌羅刹女緑罽抹粉施脂南馔偏陲蒲笨車籤廳窮人衢壤茸茸容衣賞金深壁固壘深感生手生腳神氣奢泰收單樹嫡厮撲條華圖畫退丁喔無愁誣誤仙蟲象甲憲極笑調小資産階級械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