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憂慮。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之二:“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宋 範成大 《晚春》詩之二:“好事憐春老,無愁耐日長。” 清 錢謙益 《讀豫章仙音譜漫題》詩之五:“舞艷歌嬌爛不收, 南朝 從此果無愁。”
(2).古樂府雜曲歌名。傳為 北齊 後主 所倡作,至 唐 天寶 年間,改名《長歡》。《北齊書·幼主紀》:“﹝ 後主 ﹞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琵琶而唱之。”《隋書·音樂志中》:“﹝ 北齊 ﹞ 後主 亦自能度曲,親執樂器,悅玩無倦,倚絃而歌。别採新聲,為《無愁曲》……樂往哀來,竟以亡國。”參見“ 無愁天子 ”。
“無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指沒有煩惱、無憂無慮的狀态,既可形容人的心境,也可描述環境或氛圍的安甯。例如杜甫《題張氏隱居》中“歸醉每無愁”,便描繪了醉後忘卻煩憂的灑脫。
樂府曲名
北齊後主高緯曾創作樂府雜曲《無愁》,後于唐代更名為《長歡》。據《北齊書》記載,後主沉迷此曲,自彈琵琶而歌,最終因驕縱亡國,故《無愁曲》也被視為亡國之音的象征。
文化意象
該詞常與“無愁天子”關聯,代指北齊後主。這一稱號暗含諷刺,反映其耽于享樂、忽視國事的負面形象。
“無愁”兼具情感描述與曆史典故的雙重内涵,既傳遞了超脫世俗的理想狀态,也承載了特定曆史事件的警示意義。
無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憂愁,沒有煩惱。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無”部,右邊是“愁”部。其中,“無”是一個簡化的形式,是“無”字的繁體,“愁”部則是“忄”,表示“心”的意思。這個詞源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中使用的是繁體“無憂”,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簡化形式。
在繁體字中,“愁”部的字形寫作“憂”,由三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忄”(心),中間是“虍”(虎的旁邊),右邊是“於”(在的意思),形象地表示了憂愁的心理狀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無愁的字形跟現代略有不同。在甲骨文時期,它的字形是由兩個部首分開寫的,左邊是一個表示“手”的部首,右邊是一個表示“心”的部首。漢字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字形逐漸簡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這個詞的使用頻率較低,一般不常見到繁體字形。在例句中,我們可以使用簡化字形“無愁”進行表達。例如:
1. 她生性開朗樂觀,總是無愁無慮地過着每一天。
2. 隻要你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态度,就能無愁無慮地面對任何困難。
無愁這個詞也可以衍生出其他組詞,如“無憂無慮”、“無所顧忌”等,都表示沒有憂愁、沒有煩惱的意思。
與無愁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快樂”、“愉快”等,它們都表示心情愉悅,沒有煩惱的意思。
與無愁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憂愁”、“煩惱”等,它們表示有憂愁、有煩惱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