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州的意思、邊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州的解釋

亦作“邉州”。靠近邊境的州邑。泛指邊境地區。《宋書·索虜傳》:“僕以不德,荷國榮寵,受任邊州,經理民物。” 唐 馬戴 《雪中送青州薛評事》詩:“憐君急王事,走馬赴邊州。” 宋 李曾伯 《沁園春·月夜自和》詞:“少年弓劍邊州,驚轉首黃粱還夢不?” 明 馮夢龍 《邯鄲夢·崔氏尋夫》:“河工去了就邉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邊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層次:

一、基本釋義(地理概念)

指地處國家疆域邊緣的州郡,即邊疆地區的行政區劃。該詞強調地理位置的偏遠性與國防意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靠近邊境的軍事要地。例如:

“邊州”即靠近國界的州,古代常特指與遊牧民族接壤的軍事重鎮。(參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10卷,第123頁)

二、曆史語境中的特殊含義(唐代制度)

在唐代行政體系中,“邊州”具有特定法律内涵,指朝廷特許開放邊境貿易的州郡。此類地區允許與周邊民族進行官方管控的互市,兼具經濟與外交職能。例如:

唐玄宗時期,于隴右、劍南等地設邊州,以茶馬互市維系與吐蕃、南诏的貿易往來。(參考《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8頁)


語義演變與權威文獻佐證

  1. 地理屬性溯源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已有“緣邊之郡”的記載,後演化為“邊州”一詞,凸顯其戍邊職能。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明确将“緣邊及襟帶之地”的州列為邊防要沖。

  2. 唐代邊州制度的權威性

    據《新唐書·地理志》載,邊州需具備“置都督府、屯戍兵、開互市”三要素,屬國家戰略節點。這一制度在《唐六典·尚書兵部》中進一步規範,規定邊州都督擁有“撫慰藩族,監管市易”之權。

  3. 文化意象的延伸

    唐宋詩詞常以“邊州”象征荒涼與征戍,如唐代張籍《涼州詞》:“邊州八月修城堡,候騎先燒碛中草”,反映其軍事化特征。(參考《全唐詩》卷三八六)


結論

“邊州”一詞兼具地理與制度雙重含義:廣義指邊疆州郡,狹義特指唐代的邊境貿易特區。其釋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核心始終圍繞國家疆域的邊緣性、軍事防禦與民族交往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邊州”是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及使用特點:

一、基本解釋

指靠近邊境的州邑或泛指邊境地區。例如:

二、詳細釋義

  1. 地理位置特征
    邊州通常位于國境邊緣,具有偏遠、交通不便、資源匮乏的特點,常與邊疆地區關聯。
  2. 文學與曆史語境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戍邊、戰事或官員赴任場景,如宋代李曾伯詞中“少年弓劍邊州”,體現其文化意象的荒涼與軍事屬性。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提到“少數民族自治州”的現代含義(如),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采用傳統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書》、唐代邊塞詩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爐白叟黃童抱慤璧友彼哉彼哉長條吃刀愁蛾椽杙垂憲匆忙從天的那滴盧東歐平原耳跟廂鵝溪樊蠻番手佛閣附緣各自為政花環環坐灰釘呼噓角宿嬌語吉昌禁火天就辟攫掇駿整客座教授扣心理繁剚劇陵道臨絕囊吞逆暴潘楊貧居千古名乾宇清退青衣小帽閃走申固神主懾畏師輔市牙水門庶妾探撫淘河洮颒畏匿汙名銜沙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