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icture;drawing;painting]
(2) 繪畫
(3) 用線條、色彩描繪出來的形象(如油畫、素描或版畫)
(4) 比喻壯麗的江山
(5) [tableau]∶生動的描寫或形象的描繪
(6) [plan;scheme]∶謀劃
(1).繪畫。《史記·外戚世家》:“上居 甘泉宮 ,召畫工圖畫 周公 負 成王 也。” 唐 張泌 《春日旅泊桂州》詩:“溪邊物色宜圖畫,林伴鶯聲似管絃。”《西遊記》第四九回:“内中有善圖畫者,傳下神影,這才是魚籃 觀音 現身。”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昔在 漢 氏,若 武梁祠 、 魯靈光殿 ,皆圖畫偉人事蹟。”
(2).用線條、色彩構成的形象或肖像。《漢書·趙充國傳》:“乃召黃門郎 揚雄 即 充國 圖畫而頌之。” 五代 齊己 《題畫鹭鸶兼簡孫郎中》詩:“曾向滄江看不真,卻因圖畫見精神。”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二》:“因為圖畫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很難由第三者從中作梗的。”
(3).指地圖。 清 秋瑾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争地圖》詩:“忍看圖畫移顔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4).比喻壯麗的河山。 宋 蘇轼 《郁孤台》詩:“入境見圖畫,鬱孤如舊遊。”
(5).謀劃。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圖畫安危,揆度得失。”《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光武 復為圖畫成敗。” 宋 秦觀 《謀主》:“所與圖畫者,雖父子兄弟有不得而知焉。”
“圖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圖畫”的核心意義圍繞視覺藝術展開,既包括創作過程,也包括最終作品。其古義中的地理、謀劃等含義在現代語境中已弱化,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辭海》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圖畫是由“⺼”和“兄”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意為繪制出來的形象或畫面。它是一種視覺藝術的形式,常用于表達和傳達思想、感情、觀點等。
圖畫的拆分部首是“⺼”和“兄”,其中“⺼”是肉的意思,而“兄”是兄弟的意思。
圖畫的總筆畫數為9筆。
“圖畫”一詞最早出現于《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在古代,人們使用圖畫來傳遞信息、記錄曆史和表達思想。圖畫在傳統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圖畫”的繁體字是「圖畫」,多用于台灣、香港等地區,與簡體字形式稍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圖畫”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囍」,包含兩個“兄”的形狀,強調着畫面的共鳴和相互關系。
1. 我喜歡看畫展,因為每幅圖畫都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2. 這幅圖畫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中的美麗景色。
3. 孩子們用五顔六色的顔料畫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繪畫、美術、素描、臨摹、畫作等。
畫、繪畫、繪圖、繪制。
文字、文字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