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退丁的意思、退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退丁的解釋

指注銷戶口的壯丁。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朱砂膏治白花蛇毒》:“ 施 黔 州多白花蛇,螫人必死,縣中版簿有退丁者,非蛇傷則虎殺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退丁"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是指免除成年男子(丁)的徭役或賦稅義務。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史學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 字義解析

二、 核心含義 "退丁"即指官府依據特定規定或政策,免除某些符合條件的成年男子(丁)承擔徭役或繳納丁稅的義務。

三、 曆史背景與應用場景

  1. 制度性免除: 曆代王朝常規定特定人群可享受"退丁"待遇。例如:
    • 官員及家屬: 品官自身及一定範圍内的親屬(如父母、妻子)可免役。
    • 特殊身份者: 如皇親國戚、有爵位者、有功名者(秀才、舉人、進士等)、僧道(需有官方度牒)等。
    • 特殊職業: 如部分工匠、樂戶等服務于官府的特定職業人員。
    • 特殊狀況: 如年老、殘疾、寡婦戶的獨子等。
  2. 政策性調整: 朝廷有時會因天災、戰亂或恤民需要,頒布臨時性政策,對特定地區或人群實行"退丁",即蠲免丁稅或暫停征發徭役。
  3. 買免: 在允許納錢代役(如唐代的"輸庸代役")或允許以錢買免丁稅(如清代"攤丁入畝"前的丁銀制度)的時期,富戶繳納銀錢後,其丁役義務即被免除,也可視為一種"退丁"。

四、 相關概念

五、 現代意義 "退丁"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賦役制度史和法制史的學術語境中,指代曆史上免除丁役或丁稅這一特定制度或行為。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 對"退丁"、"丁"等詞條有明确釋義及曆史用例。 (權威辭書)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史卷》(鄭天挺 等 主編): 在相關賦役制度條目中闡釋了優免(包含退丁)的具體規定。 (專業史學工具書)
  3. 《唐代財政史》(李錦繡 著): 詳細論述了唐代租庸調制下丁役的征發、免除(退丁)及代役(輸庸)等制度運作。 (斷代財政史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退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uì dī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注銷戶口的壯丁,即古代戶籍制度中因死亡、逃亡或其他原因被官方從戶籍名冊中除名的成年男子。這一概念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孔氏談苑》中記載的案例。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與結構

    • “退”意為“注銷、去除”,“丁”指“壯丁”(成年男性)。合起來表示戶籍管理中對壯丁身份的撤銷。
    • 宋代戶籍制度嚴格,壯丁需承擔賦稅、徭役等義務,若因意外(如被毒蛇咬死、猛獸攻擊)或逃亡無法履行義務,則會被記為“退丁”。
  2. 文獻例證
    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提到:“施黔州多白花蛇,螫人必死,縣中版簿有退丁者,非蛇傷則虎殺之也。” 此處“退丁”即指因蛇、虎緻死而被注銷戶籍的壯丁。


三、其他可能的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退丁”解釋為“被免去官職”,但這一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因“丁”在古代偶有指代官職(如“丁憂”)而産生的誤讀。主流權威解釋仍以“注銷戶籍的壯丁”為準。


四、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描述古代戶籍制度相關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

避道并立餢飳倉英春務大肆點茆調平地癖東牀姣婿棟幹峨冠惡聲惡氣分花約柳诰毖歌筵廣舃估猜浩态洪軌魂懾色沮交議嘉夜機候井田制寄室揫結祭玉居東卡片廥聚練帶嶺嵤流便禮憲痲痹不仁賣爵麥芽漫士門旗冥果末涓切勵輕貂勸降日不我與容光煥發尚白舌簧沈鼾守活寡逃學停分無煙鋼下餔香罽校修熙德之歌歇頂協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