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儀的意思、節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儀的解釋

節日禮物。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十一月冬至》:“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餽送節儀,及舉盃相慶,祭享宗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每年束脩五十金,其外節儀,與夫供給之盛,自不必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節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時代背景理解:

一、傳統釋義(節日禮物)

該含義主要見于宋代至明清文獻,指特定節日饋贈的禮品,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

  1.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冬至節時“士庶所重,如餽送節儀”,說明南宋時期節日贈禮的習俗;
  2. 明代《初刻拍案驚奇》提到塾師除束脩外另有“節儀與夫供給之盛”,反映古代教育行業的節日禮金制度;
  3. 詩詞用例:劉克莊詩句“地主存羊饷節儀”印證了農村節慶互贈牲畜的習俗。

二、現代延伸義(節儉+禮儀)

高權威詞典補充了複合詞義解析:

詞義辨析建議

查閱古籍時應取節日禮物本義,現代文本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節儉與禮儀的複合含義。兩種解釋存在時代差異,建議優先采用文獻佐證的原始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儀

節儀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包含兩個部分:節和儀。節(jié)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節,共有5筆;儀(yí)也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人,共有5筆。

詞義

節儀指的是一種莊重而規範的行為禮儀。在社交交往中,遵循節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保持秩序和和諧。

來源與繁體

節儀在《廣韻》中被解釋為:“法度,禮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強調遵循規範的禮儀與行為準則。

在繁體字中,節儀的寫法為「節儀」。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變體,常用于中文的傳統書寫和文化領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節和儀在形狀上有所不同。節的古代寫法将節的上下部分分隔開來,上面是兩個點,下面是一條橫杠,表示節的含義;儀的古代寫法則是上面是兩個彎曲的線條,下面是一條橫杠,表示人立正的姿态。

例句

1. 學校裡舉行的升旗儀式是對國旗的莊嚴節儀。

2. 古代王宮的盛大典禮都要遵循嚴格的節儀。

組詞

1. 節日:指的是定期而喜慶的日子,常常和傳統活動和慶祝相結合。

2. 儀式: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規範和程式進行的正式場合的禮節性活動。

近義詞

1. 禮儀:指禮節和儀式,強調對于正式場合的規範行為。

2. 規矩:指的是按照社會習俗和道德規範行事的行為準則。

反義詞

1. 放縱:指沒有規範和約束,任意行事,對于節制和規矩缺乏意識。

2. 猥亵:指不端行為,違反社會公共道德和禮節的不正當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