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陡貌;远高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践蹊径之危阻,登苕嶢之高岑。”《文选·张协<七命>》:“摇刖峻挺,茗邈苕嶢。” 吕延济 注:“茗邈苕嶢,远高貌。”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洪流何浩荡,脩芒鬱苕嶢。”
“苕峣”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iáo yáo,主要用于形容高峻、险峻的山势或高远之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山势高耸险峻的状态,或形容事物高远、超拔的姿态。例如《文选·张协〈七命〉》中“茗邈苕峣”,吕延济注为“远高貌”。
单字拆解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其繁体写法为“嶢”(峣的异体字),五行属土,部首为“山”。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背景或字形演变,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苕峣(tiáo yá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高耸的山峰或峻峭的山岭。
苕字的部首是艸,即草字头部。苕字的总笔画数目是7画。
苕字的来源可追溯到《說文解字》一书,源自古代的象形字。字形由艸和条组成,艸表示植物,而条则代表植物的枝条。结合起来,苕字象征着植物茎叶茂盛的形态,进一步引申为山岭高耸的景象。
繁体字的苕峣为蕭峣。
在古代,苕字的写法较为独特。在《康熙字典》中,苕字有着两个不同的写法:「苕」和「苕」。其中一个写法加上了米字旁,而另一个则是采用了「舌头」与「草」的组合。这种变体写法在古代并不常见,现代汉字标准化以后,将「苕」作为统一的写法。
1. 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在苕峣间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壮美。
2. 老人告诉我,这座山是江南一带最有名的苕峣,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的美景。
1. 苕丝(tiáo sī):表示藤蔓上的茎叶。
2. 峣壮(yáo zhuàng):表示高耸而峻峭的山峰。
3. 起伏峣嵘(qǐ fú yáo róng):形容山峰起伏不平的景象,引申为波浪起伏的地形。
近义词包括:山岭、山峰、山峻、高峰。
反义词包括:平地、丘陵、坡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