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德行的人。《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唯仁者能之。”《論語·子罕》:“ 子 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墨子·節葬》:“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南史·孔靈符傳》:“夫題裡逆心而仁者不入。” 宋 石延年 《曹太尉西師》詩:“仁者雖無敵,王師尚有征。”
(2).有恩情的人。《禮記·喪服四制》:“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 鄭玄 注:“仁,有恩者也。” 孔穎達 疏:“孝子居喪,性有仁恩則居喪思慕,可以觀其知愛親也,若不愛親,則非仁恩也。”
(3).佛教語。對人的尊稱。《大日經疏》卷四:“梵音爾儞,名為仁者。”《法華經·序品》:“四衆龍神,瞻察仁者。”
“仁者”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有德行的人
指具備高尚品德、遵循儒家倫理的人。
有恩情的人
指對他人懷有深厚情義或施以恩惠的人。
佛教中的尊稱
佛教經典如《大日經疏》《法華經》中,“仁者”是對修行者或他人的敬稱,體現慈悲與平等。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經典、佛教文化及現代闡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禮記》等文獻原文。
仁者,是指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人偏旁,右邊是二畫的刀字旁。其中,人偏旁表示“人類”,刀字旁表示“剛強”。仁者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具備了為他人着想和關愛别人的品質,同時也具備了堅定不移、剛強正直的人格。
“仁者”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一種繁體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稍微有所不同,右邊的刀字旁是由“又”字旁和“如”字旁組成,兩者合一形成“刀”字形。雖然字形略有差異,但是詞義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仁者的寫法也有所變化,主要是字形結構和筆畫的排列順序。在古代《康熙字典》中,仁者的寫法是上面首先寫“人”字偏旁,下面是“刀”字旁,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
例句:“仁者愛人,抱怨者責人。”這句話表達了一個道理,即具有仁愛之心的人是關心和愛護他人的,而常常抱怨的人卻總是指責别人。
組詞:仁心、仁義、仁慈、仁愛、仁至義盡。
近義詞:善心、仁人、仁心仁術。
反義詞:心狠手辣、冷漠無情。
總結:仁者是指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具備為他人着想和關愛别人的品質,同時也具備了堅定不移、剛強正直的人格。它由兩個部首組成,來源于古代漢字,是一種繁體字。古時候的寫法稍有差異,造字結構和筆畫的排列順序有所變化。例句和組詞都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該詞語。近義詞有善心、仁人等,反義詞有心狠手辣、冷漠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