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仁者的意思、仁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仁者的解釋

(1).有德行的人。《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唯仁者能之。”《論語·子罕》:“ 子 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墨子·節葬》:“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南史·孔靈符傳》:“夫題裡逆心而仁者不入。” 宋 石延年 《曹太尉西師》詩:“仁者雖無敵,王師尚有征。”

(2).有恩情的人。《禮記·喪服四制》:“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 鄭玄 注:“仁,有恩者也。” 孔穎達 疏:“孝子居喪,性有仁恩則居喪思慕,可以觀其知愛親也,若不愛親,則非仁恩也。”

(3).佛教語。對人的尊稱。《大日經疏》卷四:“梵音爾儞,名為仁者。”《法華經·序品》:“四衆龍神,瞻察仁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仁者"是漢語中承載儒家倫理觀的核心概念,最早見于《尚書》《詩經》等先秦典籍。根據《漢語大詞典》的權威解釋,該詞包含三重内涵:

一、本義層面指品德高尚之人,其構詞法采用"仁+者"的偏正結構。"仁"字從"人"從"二",《說文解字》釋為"親也",原初含義強調人際間的親善關系。這種造字智慧在《禮記·中庸》"仁者人也"的訓诂中得到印證。

二、哲學維度特指儒家理想人格,孔子在《論語》中建構起完整體系:"仁者安仁"(《裡仁》)強調道德自覺,"仁者愛人"(《顔淵》)确立倫理原則,"仁者壽"(《雍也》)揭示修養境界。孟子進一步發展為"仁者無敵"(《梁惠王上》)的政治哲學。

三、文化衍生義包含三重特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闡釋的"心之德,愛之理"心理機制,程颢《識仁篇》"渾然與物同體"的宇宙情懷,王陽明《傳習錄》"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實踐指向,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道德基因。

現代漢語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具有仁愛之心的人",這一解釋既承襲古義,又適應現代語境。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論語》中出現27次的文獻學特征,印證其作為儒家核心術語的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仁者”是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漢語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有德行的人
    指具備高尚品德、遵循儒家倫理的人。

    • 《左傳·定公四年》引《詩經》強調仁者能“不欺弱小,不畏強權”。
    • 孔子提出“仁者不憂”,認為仁者因内心坦蕩而無憂慮(《論語·子罕》)。
    • 代表人物如孔子,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社會倫理秩序。
  2. 有恩情的人
    指對他人懷有深厚情義或施以恩惠的人。

    • 《禮記·喪服四制》提到,仁者在喪禮中體現對親人的愛。
    • 墨子将仁者比作“孝子為親謀劃”,強調利他性。
  3. 佛教中的尊稱
    佛教經典如《大日經疏》《法華經》中,“仁者”是對修行者或他人的敬稱,體現慈悲與平等。

二、延伸内涵

三、典型用例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經典、佛教文化及現代闡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禮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補苴罅漏不了格捕索長褂馳辯攢三集五耽戀登降跮踱凍解冰釋斷足附郭甘休供唱顧虎頭還車宦吏讙擾毀誣胡適雞皮栗子快人快性涼蟾梁窦鍊行砺齒臨水登山鯉素漫瀾麪老鼠滅絶明亮亮沒世内房牛耕偏越迫懾栖憩起柁旗帳日削月割閃動商同時間性壽文帥行述附四支損怨索盧歎籲套繩騰根停駕通厚恸哭聞説鋘鋤五積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