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垂于冠冕兩旁懸瑱的帶子。《孔子家語·入官》:“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
“纮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需拆解為“纮”和“紞”分别解釋:
纮(hóng)
指古代冠冕(帽子)上的系帶,用于固定冠冕。《說文解字》釋為“冠卷也”,即冠冕的系繩。後引申為宏大、廣博之意(如“八纮”指大地極遠之處)。
紞(dǎn)
指古代冠冕兩側垂挂的絲帶,用于裝飾或懸挂玉飾(如“瑱”)。《左傳》提到“紞,冠之垂者”,也有文獻指鼓槌的裝飾或擊鼓聲(拟聲詞)。
組合含義推測:
“纮紞”可能并稱代指冠冕的部件,即“纮”為系帶,“紞”為垂帶,合指整套冠冕裝飾。但需注意,該詞在古籍中極少連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建議:
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可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分析;若為現代生造詞,可能存在誤寫或需重新考證。
纮纞(lǒng dàn)是一個漢字詞語,是形容織物質地密細而光亮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絲字旁),右邊是善字底。纮在這裡的作用是聲符,喻指紡紗或紡織細密的織物。
纮纞的筆畫數為17筆,纟為6筆,善為11筆。它是一個較為複雜的漢字,需要使用17筆書寫。
纮纞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古漢字,起源較早。在繁體字中,纮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纮纞曾經有不同的字形。其中一種寫法是“糸緞”,在這個寫法中,糸代表紡織;緞則代表精細的絲織品。
以下是纮纞一詞的例句:
這件衣服采用了纮纞的工藝,質地柔軟而光滑。
組詞:纮絲、纮機、纮綢、纞緞、纞綢、纞絲、纞紛。
近義詞:綢緞、絲綢、繼續。
反義詞:粗糙、粗布、粗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