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經》中《小雅》、《大雅》的部分内容,與“正雅”相對,一般是指反映 周 政衰亂的作品。《詩大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詩·小大雅譜》:“《大雅·民勞》、《小雅·六月》之後,皆謂之變雅。” 孔穎達 疏:“《勞民》、《六月》之後,其詩皆王道衰乃作,非制禮所用,故謂之變雅也。”
(2).引申指有真實内容而具諷世作用的作品。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詩啟》:“江湖間為詩者,復相倣傚,力或不足,則至於颠倒語言,重複首尾……亦自謂為 元和 詩體,而司文者考變雅之由,往往歸咎於 稹 。”參見“ 正雅 ”。
“變雅”是《詩經》研究中的一個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定義
指《詩經》中《小雅》和《大雅》的部分篇章,與“正雅”相對。這些作品多創作于周朝政治衰微時期,内容反映社會動蕩、禮崩樂壞的現象。例如《大雅·民勞》《小雅·六月》等篇章,均被歸為“變雅”。
背景與分類
根據《詩大序》,“變雅”與“變風”共同構成“變詩”,其創作背景是周王室衰落、政教失序的時期。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提到,這類詩“非制禮所用”,即不再用于禮儀場合,而是具有批判現實的功能。
“變雅”後來被引申為具有真實社會内容、蘊含諷喻批判作用的文學作品。例如唐代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詩啟》中,将反映現實的詩歌與“變雅”精神聯繫起來。
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如“言行從粗俗變文雅”)屬于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古典文獻理解其原始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