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朞的意思、服朞的詳細解釋
服朞的解釋
見“ 服期 ”。
詞語分解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 朞的解釋 朞 ī 同“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服朞(fú jī),又作“服期”,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核心概念,特指為親屬守喪的特定時間期限。“朞”是“期”的古字或異體字,意為“周年”或“一整年”,在喪禮中專指為期一年的服喪期。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本定義與核心含義
“服朞”指古代喪禮中,親屬根據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所必須遵守的法定守喪時間。其核心在于“朞”所代表的時間限定性,強調守喪行為需持續滿特定周期(尤指一年),以此表達哀思與孝道。例如《儀禮·喪服》規定,為祖父母、伯叔父母等親屬需服“齊衰不杖期”,即守喪一年。
二、具體分類與等級制度
在“五服制度”框架下,“服朞”主要指“齊衰期年”(為期一年的喪服),是次于最高等級“斬衰三年”的喪期:
- 斬衰(cuī)三年:最重喪服,用粗麻布制成,服期三年,適用于子為父、妻為夫等。
- 齊衰期年:次重喪服,服期一年,細分多種情況:
- 杖期:服喪者需持喪杖(如夫為妻、子為出母)。
- 不杖期:無需持杖(如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等)。
- 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服期依次遞減,血緣關系漸疏。
三、“朞”字的文化内涵
“朞”本義為“周年”,引申為“規定的時間”。《說文解字》釋“期”為“會也”,段玉裁注:“期者,要約之意,故為會。”在喪禮中,“朞”體現了禮法對哀悼行為的制度化約束,将情感表達納入時間規範,彰顯儒家“哀而不傷”的倫理秩序。如《禮記·喪服小記》強調“期而除喪,道也”,即守滿一年後除服符合天道人情。
四、曆史演變與社會意義
“服朞”制度源于周禮,經漢代法制化(如《漢律》規定“不為親行三年喪,不得選舉”),至明清逐步簡化。其社會意義在于:
- 強化宗法倫理:通過服期差異明确親屬等級,維護家族秩序。
- 彰顯孝道精神:“服朞”是“慎終追遠”的具體實踐,《孝經》雲“喪則緻其哀”,守喪時長直接體現孝心。
- 影響法律與政治:曆代對“奪情起複”(官員因公務縮短服期)的争議,反映禮法沖突。
五、現代視角與文化遺存
隨着社會變革,嚴格“服朞”制度在近代逐漸廢止(如清代《大清通禮》簡化喪期,民國後徹底廢除),但其文化影響猶存:
- 民俗遺存:部分地區仍保留“周年祭”習俗,即親人逝世一周年時的祭祀儀式。
- 符號化表達:現代喪禮中佩戴黑紗、白花等,可視為“服期”的簡化和象征性延續。
權威參考來源:
- 《儀禮·喪服》(儒家經典,五服制度原始文獻)
- 《禮記·喪服小記》(闡釋喪服禮制内涵)
- 《漢語大詞典》“朞”字條(釋義“一周年”)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考釋“期”字本義)
-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分析服制與古代法律的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服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 拼音:fú jī(注音:ㄈㄨˊ ㄐㄧ)。
- 含義:指服喪一年,是古代喪禮中的一種期限。亦寫作“服期”。
二、文獻例證
- 《新唐書·韓愈傳》記載:“嫂鄭喪,為服期以報。”表明韓愈為嫂子鄭氏服喪一年以表哀悼。
- 宋代周密《齊東野語·胡明仲本末》提到:“三年之喪,宜降其服朞。”說明不同親屬關系對應的喪期可能調整。
- 清代方苞《書後》中“婦於舅姑服期”,反映古代兒媳為公婆服喪一年的禮制。
三、相關概念辨析
- 與“服禫”的區别:
“服禫”指服喪期滿(通常為父母喪的27個月後)舉行的除服儀式(參考-4),而“服朞”特指為期一年的喪期,兩者分屬喪禮的不同階段。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非直系親屬(如兄嫂、舅姑等)的喪期,或特殊情況下縮短喪期的調整。例如,韓愈為嫂子服喪一年,體現了古代“長兄如父”的倫理觀。
五、總結
“服朞”是古代禮制中短期喪期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傳統社會對親屬關系與喪葬禮儀的細緻規範。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他喪期術語(如“服禫”),可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揞揜本态便郵筚門閨窬冰花乘肩绌乏春祠璀璨大春電容器犯贓豐爵膹炙幹焦官校漢學好來好去紅羅麾诃減緩交懽界牌诘谯唧哩咕噜就伴乩語捐募穅核客僧刻手雷打不動連天匝地遼陽華表獵圍厘正馬骔賠饷剽分乾休淺窳楸函曲洛燃眉弱燭光燈聖鳥升音伸訴嗣産驷馬高門送給松軟縮略語踏罡布鬥彈冠振衣外水銜羁小披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