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說長道短”。 聶绀弩 《論時局》:“喜鵲像長舌婦,三五相聚,說短道長,不知休止。”京劇《烏龍院》第三場:“又聽得街鄰說短道長。”《十月》1981年第3期:“人們尋親訪友,說短道長,來來往往,親親熱熱。”
“説短道長”是“說短道長”的繁體寫法,屬于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議論他人的長處和短處,常帶有隨意評價或傳播是非的貶義色彩。該成語強調對他人行為的非客觀讨論,多用于描述背後議論、批評的行為。
部分資料提出另一層含義:指說話時隻關注片面事實而忽略整體(如“不顧全大局”)。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提示:該成語使用需注意語境,避免用于正式場合或中性描述。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說短道長》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說話簡短而言辭有力,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言”、"短"、"道"和"長",總共有16個筆畫。
《說短道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禮記·曲禮上》:“君子有三重之言。言則有短,猶長者備也。”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成為漢語中的一個重要成語,用來形容人能夠簡明扼要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說短道長」。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其中的寫法是「說短道良」,可以看到“良”字多了一個部首。這是因為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有時會根據發音或者意義的變化,對字形進行調整。
這個成語常常可以在生活中見到,例如:
1. 在會議上,經理說短道長,簡明扼要地解釋了問題的關鍵。
2. 他的報告總是能夠說短道長,讓人一下子明白他的觀點。
一些與《說短道長》相關的組詞有:短見、長篇大論、言簡意赅、一語中的。
與《說短道長》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以小見大、言之有理。
與《說短道長》意思相反的成語有:說長道短、繞圈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