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備禦的意思、備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備禦的解釋

(1).見“ 備禦 ”。

(2).充當裁決者。《楚辭·九章·惜誦》:“俾山川以備禦兮,命 咎繇 使聽直。”


亦作“ 備禦 ”。防備。《國語·周語下》:“将民之與處而離之,将災是備禦而召之,則何以經國?”《左傳·昭公三十年》:“以敝邑居大國之間,共其職貢,與其備禦不虞之患,豈忘共命!”《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 權 夾水口立塢,所以備禦甚精, 曹公 不能下而退。” 宋 蘇舜欽 《贈太子太保韓公行狀》:“使齎手詔問攻守方略,公畫備禦之策甚詳。” 清 王韬 《弢園文錄·變法中》:“ 中 西同有備禦,而彼之炮臺、水雷,獨擅其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備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備禦(拼音:bèi yù)由“備”(準備、預先安排)和“禦”(防禦、抵禦)組成,核心含義是“做好準備以應對危險或困難”,常用于描述軍事防禦、災害預防或日常危機應對。

二、古籍出處與擴展含義

  1. 防備與防禦

    • 《國語·周語下》提到“将災是備禦而召之”,強調通過防備減少災害影響。
    • 《左傳·昭公三十年》記載“與其備禦不虞之患”,指應對突發危機的策略。
  2. 特殊語境中的“裁決者”

    • 《楚辭·九章·惜誦》中“俾山川以備禦兮”将“備禦”引申為“充當裁決者”,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例句

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國語》《左傳》等文獻,或查閱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備禦(bèi yù)這個詞的意思是準備防禦或保衛。它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貝”和“彑”,拼音分别是bèi和yì,其中“貝”為左邊的部首,而“彑”為右邊的部首。根據筆畫計算,備禦這個詞共有14畫。 備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周禮·地官司徒·大備》一書中,備禦被用來指軍隊的準備和武裝。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備禦可以寫成“備禦”,其中“備”使用了“卑”和“八”的組合,而“禦”則是由“彳”和“乳”的組合形成。 以下是備禦的例句: 1. 在戰争即将爆發之際,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備禦工作。 2. 城牆的構築是為了備禦外敵的入侵。 與備禦相關的組詞有備戰、備用、備件等。備戰指的是準備戰鬥,備用指的是備用的物品或設備,備件指的是備用的零部件。 備禦的近義詞可以是防衛、保衛等,反義詞可以是進攻、進取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