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核薦舉。《後漢書·盧植傳》:“用良者,宜使州郡覈舉賢良,隨方委用,責求選舉。”
“覈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用詞“核舉”相通,主要用于古代人才選拔制度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覈舉”指審核并薦舉人才的行為,強調通過嚴格考察後推舉符合标準的人選。該詞由“覈”(通“核”,意為審核、核實)和“舉”(薦舉)兩部分組成,體現古代選官制度中考核與推薦并重的特點。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盧植傳》的記載:“用良者,宜使州郡覈舉賢良,隨方委用,責求選舉。”此句意為選拔賢能之士時,應要求地方官員嚴格審核并薦舉人才,根據實際情況任用。
使用場景
在古代文獻中,“覈舉”多用于描述官員選拔或人才舉薦的規範性流程,例如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人才時需經過層層審核,确保被薦者德才兼備。
字形與演變
“覈”是“核”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核舉”,但含義一緻。這種用字差異反映了漢字簡化前後的不同書寫形式。
覈舉(hé j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仔細辨别、詳細考察。該詞的拆分部首是見字旁(⺕)和矛字旁(矛),共有12畫。覈舉源自古代書法家和碑刻刻字人士在碑文和文件中的标記,用以表示某些行文、文句可能出現錯誤或不同意見。
覈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解釋為“辨别勘舉也”。出于其辨别事物的含義,後來逐漸演變為詳細考察事情或真相的意思。古代文人學士常常在書寫文件或搜集材料之後進行覈舉,以确保準确性和完整性。
在繁體字中,覈舉的寫法與簡體字完全相同,即「覈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覈舉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覈舉在古代的寫法是「覈舉」,其中「覈」部的字形為「⿹虍毛」,而「舉」部的字形為「⿱午手」。
1. 他在寫論文之前,總是認真進行覈舉,以确保每一個觀點都得到充分的考察。
2. 這個問題很複雜,需要我們對各方面的情況進行仔細的覈舉,以便得出一個全面準确的結論。
組詞:核對覈舉、仔細覈舉、反複覈舉。
近義詞:檢讨、考察、審查。
反義詞:粗略、敷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