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容忍,有勉強放過、暫時不深究的意思
他不願意去也就罷了
(1).猶算了。有表示容忍、不再深究之義。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四折:“他委實不肯便罷了,教我怎生斷理?” 明 高明 《琵琶記·書館悲逢》:“他把我嘲,難恕饒,你説與我知道,怎肯幹休罷了?”《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我不説你也罷了,你還問我這些話,這也可笑!” 劉大白 《洪水》:“人也漂流去,倒也罷了;剩下這沒飯吃沒屋住的人們,是洪水底洪恩嗎?”
(2).表示遇到危難,無法解免。《水浒傳》第二三回:“隻見枯草叢中鑽出兩隻大蟲來, 武松 道:‘阿呀!我今番罷了!’”
(3).指事情使人感到為難。猶言難住。《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可就罷了我了!慢説我沒有這樣的家當,便有,我也不肯這樣做法。”
(4).助詞。猶便了,就是了。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允諾語氣。《西遊補》第五回:“你四人回去罷了,千萬替我謝聲。”《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鳳官人 還問我姐姐。你隻打點迎親罷了。”《儒林外史》第十九回:“每日清早上是我弟媳婦出來屋後抱柴,你明日衆人伏在那裡,遇着就搶罷了。”
(1).助詞。用在陳述句末尾,表示“如此而已”,常跟“不過”、“隻是”、“無非”等詞前後呼應。《紅樓夢》第三二回:“我也不過俗中又俗的一個俗人罷了。”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二》:“我相信寫了出來,未必于你有用,但我也隻能寫出這些罷了。”如:他不會真的打你,無非吓唬吓唬你罷了。
(2).歎詞。猶言完了。《西遊記》第二三回:“哥哥,罷了!罷了!我們遇着鬼了!”《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罷了!我上了這小畜生的當了!”
“罷了”是一個漢語語氣助詞,通常用于陳述句末尾,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表示“僅此而已”
用于淡化事件的重要性,常與“不過”“無非”“隻是”等詞呼應。
例句:“這不過是一點小失誤罷了。”
表達容忍或妥協
表示勉強接受或不再深究,帶有無奈或退讓的語氣。
例句:“他不願解釋,那也罷了。”
通過不同語境,“罷了”既可弱化陳述内容,也能傳遞情感色彩,需結合上下文靈活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