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诘谪的意思、诘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诘谪的解釋

審訊和罰罪。《宋書·王弘傳》:“同伍犯法,無士人不罪之科,然每至詰謫,輒有請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诘谪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诘”與“谪”二字組合而成,其含義融合了二者的核心語義,指嚴厲追問、責難并加以貶斥或懲罰的行為。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诘 (jié)

    本義為追問、責問。《說文解字》釋:“诘,問也。”引申為查究、質問、責備。如“反诘”、“诘責”均強調以言辭追問真相或過錯。

    來源:《說文解字注》

  2. 谪 (zhé)

    本義為譴責、責備。《說文解字》釋:“谪,罰也。”引申指因過錯被降職或流放(如“貶谪”),核心含義是對過失的嚴厲批評與處罰。

    來源:《說文解字注》

二、詞義詳解

“诘谪”結合了“诘”的追問問責與“谪”的貶斥懲罰,強調通過嚴厲盤問明确過失,并施以相應的責罰。其使用場景多見于古代文獻中上級對下級、尊長對晚輩的過錯進行追究與制裁,帶有較強的權威性與訓誡色彩。例如:

“吏有過,必诘谪其由,不輕宥也。”

(官吏犯錯,必追問緣由并加以責罰,不輕易寬恕。)

三、使用場景與語境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法制、吏治或倫理規範的學術文獻中,用以描述古代制度中的問責機制。其語義強度高于單純的“質問”或“批評”,隱含正式、嚴肅的懲戒程式。

四、權威參考依據

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辭書: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明确收錄“诘谪”詞條,釋義為“責問懲處”。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作“诘問責罰”,強調其追責與處罰的雙重含義。
  3. 《辭源》(修訂本):以“诘問譴責”為核心義,佐證其古典用法。

“诘谪”是一個蘊含古代治理智慧的複合動詞,精準傳遞了從問責到懲處的完整過程,體現了傳統社會中權責對應的制度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

“诘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單字解析

  1. 诘(jié)
    • 本義為追問、責問,如“盤诘”“诘責”。
    • 引申為譴責、追究責任,如《宋書》中“每至诘谪”即體現此意。
  2. 谪(zhé)
    • 本義為責備(如“交谪”),後特指官吏降職(如“谪遷”)。
    • 在“诘谪”中側重“罰罪”的懲戒含義。

文獻用例

《宋書·王弘傳》記載:“同伍犯法,無士人不罪之科,然每至诘谪,辄有請訴。”
翻譯:同鄉之人犯法,雖無明文規定士人可免罪,但每次審訊處罰時,總有人申訴。此處“诘谪”體現了古代法律執行中的審問與懲處流程。

使用場景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法制的内容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審訊”“責罰”)或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宋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舅八竿子打不着擺供白日上升抱圍本屬逼僦參一巢南嵖岈山徹白翠虛導數大昕端誠仿若瓜葛相連蝦蟆柝捍格耗損好脩痕累禾王恚忌回睨夥并貨單堅瓠禁曲積雪封霜卷簾門贶賜匡時老懷陵轶龍女螺蛳民夷扭虧農畝破奸發伏孅弱起生取程濡洩聖誕節沈滓數策水正叔妹私庭讨頭陶遠天地主頭昏腦悶土庫曼人纨扇無天于上,無地于下小活兒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