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粗繩索。
“縆”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古字,其繁體形式為“緪”,異體字作“絚”。根據《漢語大字典》及《說文解字》的記載,該字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本義為粗繩索
《說文解字·糸部》釋:“縆,大索也。一曰急也。”指其原始意義為粗大的繩索,例如《漢書·溝洫志》所載“以竹縆石”,即用竹制粗繩捆石治水。此義項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亦有印證,強調其材質多為竹、麻等韌性材料。
二、引申為繃緊、拉直
《集韻·登韻》注:“緪,急張弦。”此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淮南子·缪稱訓》“治國譬若張瑟,大弦縆則小弦絕”,比喻治理國家需把握張弛之道。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補充說明此義項與“恒”“亘”存在音義關聯。
三、通假為“縆”的特殊音義
在《廣韻·登韻》中,“縆”又音“gèn”,表延續不斷之意,如《楚辭·九章》“缥綿綿其若縆”,王逸注:“縆,索也,連綿不絕貌。”此用法多見于先秦文學作品,體現古漢語中“音隨義轉”的特點。
四、現代漢語的傳承與局限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未單獨收錄“縆”字,其功能已被“繩”“繃”等常用字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書法篆刻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即保留該字形。
參考來源
“縆”(緪、絚)是一個多音多義的漢字,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讀音與部首
名詞含義
動詞含義
異體字與演變
文獻用例
含義 | 讀音 | 示例 |
---|---|---|
粗繩、大索 | gēng | 縆索、貫緪 |
繃緊(琴弦) | gēng | 緪瑟、急張弦 |
連接、貫穿 | gèn | 縆洞房(通“亘”) |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楚辭》等古籍或方言研究資料。
白檢剝複之機鮑裡斯·戈東諾夫奔襲鼻張不忍草蓐伥鬼吃監齒曆垂诰殂隕代勞琱履丁米東皇東走西顧二甲防杜飛廬芬菲風起浪湧風弦詭邪國葬鼓作和悌煥衍徼倖節省金阙吉人天相急飕飕具白軍檄空音涼天令支勠力同心民器七搭八搭切花騎兩頭馬情不自已清琴欽命器素仁形肉眼泡殇宮世網逝言四部損害堂餐文備鮮服鄉居下眼看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