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遠,如天之阻隔。《後漢書·蘇不韋傳》:“強讎豪援,據位九卿,城闕天阻,宮府幽絶。”
(2).猶天險。《晉書·劉元海載記》:“若舉天阻之固以資之,無乃不可乎!”《晉書·苻生載記》:“據天阻之固,策 三秦 之鋭。”《宋書·自序傳》:“且 潼關 天阻,所謂形勝之地。”
(3).高山。《文選·曹植<朔風詩>》:“俯降千仞,仰登天阻。” 李善 注:“天阻,山也。”
“天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自然險阻
指天然形成的高遠險峻之地,多形容山川地勢的艱險隔絕。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高遠險阻”,強調地理空間的不可逾越性。
命運阻隔
引申指因不可抗力(如生死、時局)造成的分離或困境。如古詩文中“會面安可知,天阻長路歧”,喻指人生際遇的艱難阻隔。
明确收錄“天阻”詞條,釋義為“高遠險阻”,并引漢魏詩文用例。
“天阻匪易”句,以“天阻”喻地理隔絕,見《文選》卷二十三。
“蹑屩千裡,天阻既清”反映其地理本義在南北朝仍沿用。
時期 | 核心義項 | 典型語境 |
---|---|---|
先秦兩漢 | 自然山川險阻 | 地理志、軍旅文書 |
魏晉南北朝 | 地理阻隔+命運困境 | 詩賦、書表 |
唐宋以降 | 逐漸邊緣化,多見于拟古之作 | 文人仿古詩文 |
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冊).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蕭統編.《文選》. 中華書局, 1977.
- 沈約.《宋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74.
“天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高遠如天之阻隔
指自然形成的遙遠且難以逾越的障礙,常用于形容地理或心理上的隔絕。例如《後漢書·蘇不韋傳》中“城闕天阻,宮府幽絶”,強調空間上的高遠阻隔。
自然天險
多指地勢險峻的天然屏障,如關隘、山脈等。如《晉書·苻生載記》提到“據天阻之固,策三秦之鋭”,此處“天阻”即指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形。
高山
在文學作品中可特指高聳的山峰。例如曹植《朔風詩》中“俯降千仞,仰登天阻”,李善注解“天阻”為“山也”,凸顯其巍峨特性。
使用場景:該詞多見于古籍及古典文學,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含義。如需更完整的引證,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原文。
安營賓介玻璃磚暢亮長桑捶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大小阮邸史逗氣多面手泛浮放夜發孝覆虧幹竭苟祿洸浪光學錢痕釁呵脬捧卵黃車使者江臯嘉頌精衛填海近途九陔嵁絶魁三象朗朗脆脆勞軍粝食流弊螺角羅纓旅獒美如冠玉杪歲念珠女尚書漂淩情鐘勤辱曲儒三署稍瓜帨巾睡語順心黍餹綏綏踏牀闆談款提石退休土形徒有虛名挽路銜感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