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都城有夜禁,街道斷絕通行。 唐 代起正月十五夜前後各一日暫時弛禁,準許百姓夜行,稱為“放夜”。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放夜》:“ 唐 睿宗 先天 二年正月望,初弛門禁; 玄宗 天寶 六年正月十八日,詔重門夜開,以達陽氣; 朱梁 開平 中,詔開坊門三夜…… 太平 興國 六年,敕然燈放夜為著令。” 宋 周邦彥 《解語花·元宵》詞:“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 清 黃景仁 《元夜獨坐偶成》詩:“雲知放夜開千疊,月為愁心暈一層。”
“放夜”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指古代都城在特定時期解除宵禁、允許百姓夜間自由活動的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源與發展
該制度始于唐代,最初在元宵節(正月十五)前後各一日臨時取消夜禁。宋代進一步發展,《事物紀原》記載宋太宗時期将“燃燈放夜”定為固定制度,并延長弛禁時間。
具體内容
古代都城實行嚴格的夜間管制(夜禁),街道禁止通行。僅在元宵節等特殊節慶時,官府會暫時開放夜禁,稱為“放夜”,百姓可徹夜遊玩、賞燈或參與慶典活動。
文學印證
宋代周邦彥的詞作《解語花·風銷焰蠟》中“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等詩句,生動描繪了當時弛禁後燈火通明的盛況。
注意區分現代用法
部分現代資料将“放夜”解釋為“熬夜”或“宵夜”,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曆史依據,可能與方言或誤傳相關,建議以古代文獻記載為準。
擴展閱讀:唐代宵禁制度原本嚴格,《唐律疏議》規定“閉門鼓後、開門鼓前出行者,笞二十”,而“放夜”是難得的例外,體現了古代節慶文化的特殊性。
放夜這個詞是指晚上放松、休閑的意思。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夜晚的時間來放松自己、享受生活、進行娛樂活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放夜這個詞的部首是旦部,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缶夜。放夜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6畫。
來源放夜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就是将“放”和“夜”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放指的是解放、釋放,夜則指的是夜晚。
繁體放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放夜」。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放夜這個詞可能有着不同的寫法。因為在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有些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現代的寫法和古代的書法風格推測,放夜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也應該是“放夜”。
例句1. 昨晚我放夜去了無人的海灘,享受了大自然的甯靜。
2. 放夜的時候,我喜歡聽着音樂,看着星空。
和放夜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放松、夜晚、放縱、夜景、夜市等。
近義詞放夜的近義詞可以是放松、夜生活、夜間活動等。
反義詞放夜的反義詞可以是工作、白天、早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