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惡的飯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後》:“妾誇布服糲食。”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糲,粗米也。” 唐 姚合 《哭費拾遺徵君》詩:“服儒師道旨,糲食卧中林。” 明 唐順之 《贈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聞侯之夫人亦樂于糲食敝衣,與侯所嗜好無異。”
“粝食”指粗糙的食物,尤指未經精加工的糙米飯,常用來形容簡樸或清貧的生活狀态。以下是具體解析:
字義溯源
“粝”(lì)本義為粗糙的米,如《韓非子·五蠹》提到“粝食”即粗米飯。古代因加工技術有限,糙米是平民常見主食,與精米形成對比。
比喻意義
在成語中,“粝食”常與“粗衣”搭配(如“粗衣粝食”),象征生活清苦或安于簡樸。例如宋人用“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形容修行者或隱士不追求物質享受的态度。
用法與示例
文化關聯
該詞多見于古籍,反映古代社會階層差異。士大夫常以“甘于粝食”自喻清廉,如《漢典》注“比喻生活清苦”。
若需更多用例,可參考《五燈會元》《韓非子》等文獻來源。
《粝食》一詞指的是簡單、樸素的飲食。這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用于形容人們勤儉節約、不奢華享受的生活方式。
《粝食》的部首為米字旁,三點水(氵)在上,米字旁在下,表明與糧食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粝食》期初出自《詩經·小雅·粢食既多》一篇,形容當時人們過着簡樸的生活。後來,這個詞成為了一個成語,描述勤儉節約的生活态度。
在繁體字中,粝食被寫作「粝飡」。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粝食寫作「粝飠」或「粝餐」。
1.他生活簡樸,吃的都是粝食。
2.盡管條件艱苦,但他能夠滿足于粝食。
粝食篦匠(指勤勉節儉的篦子制造者)
粝食細猶(指勤儉持家的女子)
粝食埥楚(指窮而勤儉的人)
儉樸
樸實
簡樸
奢侈
鋪張
奢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