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拉纖者走的路。 宋 蘇轼 《進單锷吳中水利書狀》:“自 慶曆 以來, 松江 始大築挽路,建長橋。”
“挽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挽路(拼音:wǎn lù)指供拉纖者行走的道路。該詞由“挽”(拉、牽引)和“路”(道路)組合而成,專指纖夫在河道沿岸拉船時使用的路徑。
宋代蘇轼在《進單锷吳中水利書狀》中提到:“自慶曆以來,松江始大築挽路,建長橋。” 這裡描述的是宋代在松江(今吳淞江)修築纖道和橋梁的工程,說明“挽路”在古代水利和運輸中的實際應用。
“挽路”多見于古籍,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功能類似于運河沿岸的纖道,是古代水運交通的重要輔助設施,尤其在缺乏機械動力的時代,纖夫通過挽路拉船保障航運暢通。
挽路是一個詞語,表示修複、修理道路的意思。它可以用作動詞,也可以用作名詞。
挽路的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具有修複的意義。它的筆畫數為10。
挽路這個詞源于漢語,是由“挽”和“路”兩個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挽路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挽路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雖然字形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上仍是由“挽”和“路”兩個字組成,用來表示修複道路的意思。
1. 政府決定挽路,改善市區的交通狀況。
2. 許多志願者參與挽路活動,使受損的道路恢複正常使用。
挽路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挽路車、挽路工程、挽路機等。
近義詞:修路、修複道路、興修。
反義詞:破路、損毀、壞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