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下垂的頭發。亦借指兒童。齠,通“ 髫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軍崔說神道碑》:“觀虎於檻,齠髮不驚。”
“龆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tiáo fā,其核心含義與兒童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義構成
由“龆”和“發”組成。其中“龆”通“髫”,指兒童換牙的年齡(約7-8歲);“發”即頭發。合指兒童垂下的頭發,後引申為兒童本身。
用法示例
如北周庾信《周大将軍崔說神道碑》中的“觀虎於檻,龆發不驚”,意為孩童看到籠中老虎也不害怕,突顯鎮定。
通假說明
古籍中“龆”常與“髫”通用(如“黃發垂髫”),均指向兒童。這種通假現象體現了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音形借用關系。
注意: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文學性較強的語境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訓诂學資料。
《龆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拆分部首為“龍”和“髮”,其中“龍”是指龍,而“髮”表示頭發。因此,“龆發”意指龍的頭發。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龍的形象。龍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神奇、神聖和權力的象征。因此,與龍有關的詞語常常有特殊的含義。
拆分部首:
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分析“龆發”的部首和筆畫組合如下:
《龆發》的繁體字為「齡髮」,其中「齡」是表示年齡的意思。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候會将「龍」部首寫作「酪」,也可以将「發」字寫成「髪」。
例句:
組詞:
近義詞:
反義詞:
以上是關于《龆發》這個詞的意義、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