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春秋 鄭穆公 後裔 子展 、 子西 、 子産 、 伯有 、 子太叔 、 子石 、 伯石 ,是掌握 鄭國 政權的世卿。《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 鄭 七 穆 , 罕氏 其後亡者也。 子展 儉而壹。’” 杜預 注:“ 鄭穆公 十一子, 子然 、二 子孔 三族已亡, 子羽 不為卿,故唯言七 穆 。” 陸德明 釋文:“ 鄭 七 穆 ,謂 子展 公孫舍之 , 罕氏 也; 子西 公孫夏 , 駟氏 也; 子産 公孫僑 , 國氏 也; 伯有 良霄 , 良氏 也; 子大叔 遊吉 , 遊氏 也; 子石 公孫段 , 豐氏 也; 伯石 印段 , 印氏 也。”《新唐書·武平一傳》:“ 日用 曰:‘ 魯 三 桓 、 鄭 七 穆 奈何?’答曰:‘ 慶父 、 叔牙 、 季友 、 桓 三子也…… 鄭穆公 十一子, 子然 及二 子孔 三族亡, 子羽 不為卿,故稱 七穆 : 子罕 、 子駟 、 子良 、 子國 、 子遊 、 子印 、 子豐 也。’一座驚服。” 清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魯 之三 桓 , 鄭 之七 穆 , 楚 之 屈 、 景 ……世執政權。”
“七穆”是春秋時期鄭國的曆史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鄭穆公的七支後裔家族,共同掌控鄭國政權,屬世卿集團。具體包括:
這些家族源自鄭穆公的十三個兒子,其中部分因内亂或流亡被排除,最終形成七家掌權卿族,與魯國“三桓”、晉國“六卿”性質相似。
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容貌或風采出衆”,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釋義混淆導緻,建議以曆史學解釋為準。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鄭七穆,罕氏其後亡者也”,杜預注指出鄭穆公後代中僅七支長期掌權。這一世卿集團對鄭國政治影響深遠,子産(國氏)等人物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
《七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七種美德”。在中國文化中,七是一個象征完美和吉祥的數字,而穆則表示美德和品行。因此,《七穆》可以理解為七種美德的意思。
《七穆》的部首是“穴”,它位于字的左邊。根據造字學的規則,七穆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八筆。
《七穆》這個詞最早出自《周易》一書中的《系辭上篇》:“天地之大德曰『七穆』。”這裡的七穆指的是天地之大德的七種美德。
七穆的繁體字為「七穆」,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七穆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來說,「穴」部首中的「比」字旁曾寫作「方」字旁,而「雲」字旁曾寫作「文」字旁。
1. 她對待他人友善又體貼,展現了七穆的美德。
2. 在兒童成長教育中,培養孩子的七穆是十分重要的。
1. 七善:指的是七種善行,與七穆類似。
2. 七德:指的是七種美德的總稱。
1. 七美:意思與七穆相同,都是指七種美好的品德。
2. 七德:與七穆的意義相近,都指七種美德。
七劣:與七穆相對,指七種不好的品行和惡劣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