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合符節的意思、若合符節的詳細解釋
若合符節的解釋
比喻兩者完全吻合。
詞語分解
- 若的解釋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你,汝:若輩。“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 約計:若幹(乶 )。若許。 此,如此:“以
- 符節的解釋 .古代符信之一種。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為兩半,使用時以兩半相合為驗。《管子·君臣上》:“則又有符節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 尹知章 注:“符節印璽所以示其信也。”《周禮·地官·掌節》:“門關
網絡擴展解釋
“若合符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字面解釋:符節是古代用于傳令、調兵的信物,多以竹木制成,一分為二,雙方各持一半,合驗時需完全吻合。成語以此比喻兩件事物或觀點完全一緻、高度契合,強調嚴絲合縫的對應關系。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孟子·離婁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孟子通過對比舜與文王的治國之道,說明聖賢的準則本質相通,如同符節相合般精确統一。
三、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 適用語境:形容理論、言行、規則等高度一緻,如學術觀點契合、曆史事件相似等。
例:宋代陸九淵在《與曾宅之書》中寫道:“古聖賢之言,大抵若合符節。”
四、近義與延伸
- 近義詞:不謀而合、如出一轍(側重結果一緻);
- 區别:該成語更強調嚴密的對應性,類似“符節”的精确匹配,而非偶然相似。
五、現代應用
適用于學術論證、政策對比等場景。例如:“兩份獨立研究報告的結論若合符節,增強了論證的可信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漢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若合符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若合符節>是一個成語,意指事物恰如其分地符合節令、時節。描述兩者相互配合和協調,使得某個行動或情境顯得合適、適宜。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若合符節>的拆分為若(grass radical)+ 合(line-shaped radical)+ 符(seven-dot radical)+ 節(plant radical)。
來源
據考究,《若合符節》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谷風》中的一篇古詩,全文如下:
“若合符節,千裡無障,鳳翥鸾翔。”
這裡描述了鳳凰和鸾鳥飛翔的景象,并使用了<若合符節>來描繪它們的優美和和諧。
繁體
<若合符節>在繁體字中寫作<若合符節>,除了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改變外,意義和用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若合符節>,古人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細微區别。然而,總體而言,其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能若合符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節日裡的街道上挂滿了彩燈,熱鬧非凡,真是若合符節的景象。
組詞
若是、合適、符合、節日、節令
近義詞
恰當、得體、合乎、相稱
反義詞
不協調、不符合、不得體、不合時宜
以上是關于<若合符節>的相關内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