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下垂的头发。亦借指儿童。齠,通“ 髫 ”。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观虎於槛,齠髮不惊。”
"龆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来指代儿童或童年时期,具体释义如下:
龆(tiáo)
发(fà)
合义:
“龆发”结合了生理特征(换牙)与外貌特征(童发),代指八岁左右的儿童或童年时期,强调年龄的幼小。
古代典籍
诗词用例
现代汉语中,“龆发”属书面语,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研究及成语(如“龆年稚齿”)。权威释义可参考:
来源说明: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释义依据《汉语大词典》(ISBN 9787532603735)及《古代汉语词典》(ISBN 9787100015327),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官方电子资源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查阅原文。
龆龀(童年)、垂髫(幼童)、总角(少年)。
古代以生理变化(如换牙、束发)划分年龄阶段,“龆发”属重要生命节点,常见于礼制记述(如《礼记·内则》)。
“龆发”是汉语中承载文化特征的年龄称谓,需结合古代礼俗与文献语境理解其精确含义。
“龆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tiáo fā,其核心含义与儿童相关,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义构成
由“龆”和“发”组成。其中“龆”通“髫”,指儿童换牙的年龄(约7-8岁);“发”即头发。合指儿童垂下的头发,后引申为儿童本身。
用法示例
如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中的“观虎於槛,龆发不惊”,意为孩童看到笼中老虎也不害怕,突显镇定。
通假说明
古籍中“龆”常与“髫”通用(如“黄发垂髫”),均指向儿童。这种通假现象体现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音形借用关系。
注意: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训诂学资料。
卬食白额侯百年好合抱恨并日补色蚕事朝献尘肺车渠尺籍传宰待待儿待漏当场出丑倒轩迭肩坻穨番君废官凤姿父族甘居人后宫法勾连官统还返函牍豪奴荷蒉怀琰皇晖讲钟教课截战镜洁警醒妓人捐玦居舍焜耀力政论解偏任洽悦丘笼麴秀才杀伐神渊试穿石经斯颜玩常完活逶蛇无裹乌狼乌鱼仙首小家子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