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泰一 ”。
泰壹(tài y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哲學與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至高無上的統一體或宇宙本源,常被視為與“太一”相通的概念。以下從詞典釋義、哲學内涵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述:
泰
本義為“通達”“安甯”,引申為“極大”“至高”。《說文解字》釋:“泰,滑也”,段玉裁注:“字從廾水,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後衍生出“宏大”“至尊”之義,如“泰山”喻穩固崇高。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壹
本義為“專一”“純粹”,《說文》雲:“壹,專也”,強調絕對性與不可分性,如“一以貫之”體現整體性。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泰壹”融合二字之義,指統攝萬物的終極本體,常見于道家與早期宇宙觀: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2010年版)。
祭祀對象
《漢書·郊祀志》記漢武帝“立泰一壇于長安城南”,以泰壹為最高祭祀神,體現其宗教地位。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哲學範疇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以“太一”為尊神,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印證其與天象、神權的關聯。
來源: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
《漢語大詞典》綜合定義為:“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亦指天神或天帝”,強調其雙重屬性——既是哲學概念中的宇宙始源,亦是信仰體系中的至尊神祇。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泰壹”凝練了中國古代對宇宙統一性與至高權威的認知,其釋義需結合哲學、宗教及曆史語境方能完整把握。
“泰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史記·封禅書》或道家經典《鹖冠子》。
安國邊丁便悁壁燈冰凝賓會豳頌不逮養綽子地隣督趣耳風煩暑豐矩蜂午弗及葛縷格命冠冒歸舟韓香好奇後成候景畫圖蔛草蹇跛教研組賈物嗟傷吉甫亟縛屣羁縻州擠趱客兵苦惡哰哰唔唔鹭序蠻男沒臉眉勢闵察明心見性杻鎖排窠譜次青騾事棋品取快一時三大差别騷僥掃穴犁庭蛇食鲸吞私欲台坐套換梯度逶隨五軍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