殄廢的意思、殄廢的詳細解釋
殄廢的解釋
廢棄。《史記·周本紀》:“ 殷 之末孫 季紂 ,殄廢先王明德。”
詞語分解
- 殄的解釋 殄 ǎ 盡,絕:殄滅。殄殲。暴殄天物(任意糟蹋東西)。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廢的解釋 廢 (廢) è 停止,不再使用:廢弛(應該施行而不施行)。廢除。廢黜(罷免,革除)。廢帝(被廢黜的皇帝)。廢棄。廢止。廢置。因噎廢食。 沒有用的,失去效用的:廢話。廢品。廢墟(受到破壞之後變成荒蕪的地
專業解析
殄廢(tiǎn fèi)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殄”和“廢”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徹底廢棄、滅絕或斷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一、釋義
-
徹底廢棄,完全滅絕
“殄”本義為滅絕、盡絕(《說文解字》:“殄,盡也”);“廢”意為廢棄、停止。組合後強調對事物或制度的完全破壞與終止。
例:
《尚書·康诰》:“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罔愛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殄廢先王明德。”
(指殷商因暴政徹底廢棄了先王的美德。)
-
斷絕傳承或延續
多用于描述對傳統、道統的毀滅性中斷。
例:
《詩經·大雅·瞻卬》:“人之雲亡,邦國殄瘁。”鄭玄箋:“殄,盡也;瘁,病也。”引申為“殄廢”可指邦國命脈的斷絕。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 先秦典籍
- 《尚書》《詩經》為最早用例來源(見上文),奠定其“徹底毀滅”的語義基調。
- 後世引申
- 漢代《白虎通義·崩薨》:“帝王崩,諸侯曰薨……國殄廢 焉。”指國家滅亡。
-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若夫殄廢 先王之法,而襲其名位,則悖矣。”強調對法統的破壞。
三、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殄廢”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時,語義保留古義:
- 學術場景:描述文化斷層(如“禮樂殄廢”)。
- 文學修辭:增強“徹底消亡”的悲劇色彩(如“文明殄廢于戰火”)。
四、權威參考來源
- 《尚書·康诰》釋讀 - 國學大師網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gao/
- 《詩經·大雅·瞻卬》注疏 - 古詩文網
https://www.gushiwen.cn/guwen/shijing.aspx
- 《白虎通義》校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bai-hu-tong
- 《文史通義》原文及譯注 - 國學導航
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101/01wsty/index.htm
網絡擴展解釋
“殄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殄”和“廢”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是“廢棄”或“滅絕”。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拆解
- 殄(tiǎn):本義指徹底消滅或滅絕,如《說文解字》中釋為“盡也”。可引申為“糟蹋”,如成語“暴殄天物”。
- 廢(fèi):原指停止使用或荒蕪衰敗,如“廢除”“廢墟”。後也指失去原有功能的事物,如“廢鐵”。
二、詞義解析
該詞強調對事物或制度的徹底否定與抛棄,常見于古籍中。例如:
- 《史記·周本紀》記載:“殷之末孫季纣,殄廢先王明德”,指纣王完全廢棄了先王的德政。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廢棄、廢止、廢除。
- 反義詞:保留、延續、繼承。
- 成語關聯:
- 暴殄天物:指浪費珍貴資源。
- 邦國殄瘁:形容國家因内亂而衰敗。
四、使用語境
多用于書面或曆史文獻,如描述政治制度、文化遺産等被徹底抛棄的情況,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詞源演變,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史記》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稗記拜舞北珠筆虎冰桶挑戰蔔夜寵賜稠林初度出賽儲稸辭伏單衾發酵笵埴忿鬥覆前戒後改俗固籍鼓手畫榜花虛醬油積賤今蟬蛻殼京劇籍年九稅劇戲狂逆酷耽蓮花服臨臨滿腔怒火髦士凝籍弄盌注旁宗潘文樂旨萍泊圈套嚅嚅僧道色藝善與人同神仙署事柄手足松菊搜補钿頭停涵通宵達旦魋翕詑謾歪嘴念邪經危峻下馬坊饷人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