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醬油的意思、醬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醬油的解釋

[soy sauce] 用煮熟的豆(如黃豆)及炒熟的小麥粉經過長期發酵,再使之長期浸在鹽水中消化後制成的一種液體調味品

詳細解釋

由大豆(或脫脂豆)、小麥、米麸皮等,經發酵加鹽水而制成的調味品。 宋 蘇轼 《格物粗談·韻藉》:“金箋及扇面誤字,以釅醋或醬油用新筆蘸洗,或燈心揩之即去。”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飲馔·蔬食序》:“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類是也。” 劉半農 《揚鞭集·餓》:“同時擔子上的小火爐,煎着醬油,把香風一陣陣送來,叫他分外的餓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醬油是漢語中常用的名詞,指一種以大豆、小麥為主要原料,經蒸煮、制曲、發酵等工藝制成的深褐色液态調味品,具有獨特的鹹鮮風味和濃郁醬香。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調味品定義

    醬油指用豆、麥和鹽釀造的鹹味液體調料,用于烹饪提鮮、着色或佐餐。《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用豆、麥和鹽釀制的鹹的液體調味品”。

  2. 工藝特征

    傳統醬油需經蒸料→制曲→發酵→壓榨→滅菌五步工藝,發酵過程中微生物(如曲黴)分解蛋白質産生氨基酸,形成鮮味物質。

二、詞源與曆史演變

三、分類與特性

  1. 按工藝分類
    • 釀造醬油:傳統發酵(如生抽、老抽)
    • 配制醬油:以釀造醬油為基礎添加水解植物蛋白液

      依據《國家标準GB 18186-2000》

  2. 核心風味物質

    含遊離氨基酸(谷氨酸為主)、糖類、有機酸及美拉德反應生成的色素,其鮮味強度可用公式量化:

    $$ text{鮮味值} = frac{[text{谷氨酸}]}{0.3} + frac{[text{天冬氨酸}]}{1.0} $$

    數據來源《食品風味化學》

四、文化延伸義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傳統釀造技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中國飲食文化史》,中華書局
  5. 國家标準《釀造醬油》(GB 18186-2000)
  6. 《食品風味化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7. 《漢語新詞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8. 《閩南民俗志》,福建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醬油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傳統液态調味品,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與原料

醬油以大豆、小麥、麸皮為主要原料,經蒸煮、發酵、鹽水浸泡等工藝制成,具有紅褐色澤和獨特醬香,用于提升菜肴鮮味。其鹹度約為鹽的1/5,如1000克醬油的鹹度相當于200克鹽。

二、曆史起源

醬油由古代醬類演變而來,周朝已有制醬記載,宋代首次出現“醬油”名稱(見于《山家清供》)。早期用鮮肉腌制,後因大豆成本低且風味相似而普及,并隨佛教傳播至日韓等地。

三、名稱由來

“醬油”中的“油”并非食用油,而是指發酵後撇取的稀醬汁,與濃稠的“醬”區分。宋代起正式定名,因其液态特性而沿用“油”字。

四、分類與用途

  1. 工藝分類:分釀造醬油(傳統發酵)、配制醬油(混合其他成分)、化學醬油(酸水解工藝)。
  2. 常見品種:包括生抽(調味提鮮)、老抽(增色)、魚露、蝦子醬油等。

五、網絡引申義

現代網絡語境中,“醬油”衍生出“不參與、不關心”的含義,如“打醬油”表示與己無關的态度,相關詞彙還有“醬油族”“醬油男”等。

其他信息:2017年起,醬油的官方英文譯名為“Soy Sauce”。

别人正在浏覽...

鮑人背花背集層層深入長乖孱弱侈卿地貌獨标兒女英雄傳兒童肺動脈伏詞烰炭黼筵幹敏拱樹公私分明谷口隱苽米孤傷酣燕和尚頭紅丸化人宮花賬家成業就家姑老紀傳體驚才絶豔懇言虧空虧蝕林将立射栗玉花帽裠蒙掙妙達披發左衽劈撲千難萬險切惟軥録驅邁趨向枘方三拜鎖靠泰山吟韬曜含光蜩範頹放妥帖王隧翁媪文堂誣謬銷折衺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