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亡。《資治通鑒·晉惠帝光熙元年》:“﹝ 李毅 ﹞乃上疏言:‘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斃。’”
“殄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iǎn bì,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滅亡、消滅,常用于描述對群體或勢力的徹底摧毀,使其無法繼續存在。
例如:“多行不義必自斃”中的“斃”即含此意(見、3)。
《資治通鑒·晉惠帝光熙元年》中記載:“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斃”,意為“未能遏制暴亂,最終導緻滅亡”。
“殄斃”是一個書面色彩較濃的詞語,核心含義為“徹底消滅”,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需注意“斃”在此詞中并非僅指個體死亡,而是強調群體滅亡的結果。
殄斃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徹底消滅、殺死或毀滅。它常常用來表示對敵人或敵對勢力進行徹底打擊,使其無法恢複地消除。
殄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歹”和“毛”,其中“歹”表示壞惡、毒害,“毛”表示毛發。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殄字總共有15個筆畫。
殄字最早出現在《周易·述而篇》中,其中有句話“我喪我衰,言殄其滅”,意思是“我喪失了自我,言辭已經極其消亡”。後來,殄逐漸被用來指代徹底毀滅或消滅敵對勢力。
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殲」,字形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殄在古時候的寫法會使用「殢」或「死化舊文」,“殢”表示将事物盡量消滅,“死化舊文”是古代的一種長串連寫形式。
1. 那個魔王被無情的大力士殄斃了。
2. 在這次戰役中,我們殄畢了敵人的主力,取得了勝利。
1. 殄滅:徹底消滅。
2. 斃滅:殺死、毀滅。
3. 殘斃:殘殺而死。
1. 毀滅:摧毀、破壞。
2. 根絕:徹底消除、鏟除。
保留:保存、維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