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滅亡。《資治通鑒·晉惠帝光熙元年》:“﹝ 李毅 ﹞乃上疏言:‘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斃。’”
“殄斃”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字義分解
“殄”讀作tiǎn,《說文解字》釋為“盡也”,本義指徹底消滅,如《尚書·泰誓》載“自絕于天,殄世無胤”。“斃”讀作bì,《爾雅·釋言》注“仆也”,原指倒地而亡,後引申為死亡。二字組合後詞義強化,特指徹底消滅或誅殺。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有“天其殄斃兇德”之載,此處指上天對惡行的終極懲罰。漢代鄭玄注《周禮》時用“殄斃不道”描述對違禮者的嚴懲。
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滅絕;徹底消滅”,強調動作的徹底性,如《資治通鑒》中“殄斃群盜”即指完全剿滅叛亂勢力。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屬罕用詞彙,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主要參考來源:
“殄斃”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iǎn bì,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滅亡、消滅,常用于描述對群體或勢力的徹底摧毀,使其無法繼續存在。
例如:“多行不義必自斃”中的“斃”即含此意(見、3)。
《資治通鑒·晉惠帝光熙元年》中記載:“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斃”,意為“未能遏制暴亂,最終導緻滅亡”。
“殄斃”是一個書面色彩較濃的詞語,核心含義為“徹底消滅”,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需注意“斃”在此詞中并非僅指個體死亡,而是強調群體滅亡的結果。
百廢俱興暴稅保章波靈不掉不訾瞠乎其後乘空蚩尤冢蹙郁得得彫侈定調子耳不忍聞跗萼聯芳構募鼓詞诃逐宏論厚德載物化民成俗郇庖降日劍眉教職員蠽蝒絜清鲸鵬爛飲列銜靈廛砻飯捋荼率義冒險家昧寵梅首名産模斅内聖外王念咎蹑蹺女招待員切瑳秋旻驅逐乳哺兒沙際蛇牀勝利繩愆什件兒世态炎涼水蒼玉碎蟻天陲同俦退魚握奇笑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