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同伴。 三國 魏 曹植 《節遊賦》:“浮素蓋,禦驊騮,命友生,攜同儔。”此指同行者。 元 宋褧 《至元三年六月八日史局賦五言十八韻》:“詰朝重赴局,持此詫同儔。”此指同一官署共事者。
“同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tóng chóu,其核心含義為“同伴、同輩或同一群體的人”,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同俦”由“同”和“俦”組成:
該詞多用于文學、曆史研究或仿古語境,日常口語較少使用。例如:“他們曾是同俦,如今各奔前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相關文獻。
同俦(tóng chóu)是一個成語,意為同伴、朋友。
同俦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冖,拼音分别為rén和mì。總體來說,同俦的筆畫總數為8畫。
同俦一詞源于《論語》中的一篇名為《子罕》的短篇,其中有一句經典的話:“同舟共濟,同俦共食。”在古代,舟上的人常常是朋友,古人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朋友之間互相幫助。後來,“同舟共濟”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同俦”,用來指代朋友。
在繁體中,同俦這個成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均為“同俦”。
根據古代的拓片和文獻記載,同俦在古代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最早的古籍中,同俦的寫法為“童俦”,也有一些寫作“同幼”。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早期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同俦”。
1. 他和我是多年的同俦,我們彼此之間有着深厚的友誼。
2.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站在你的身邊,他是個可靠的同俦。
同窗:指同在一間學校讀書的同學。
同學:指同班級、同學校讀書的同學。
同夥:指共同從事某種活動的夥伴或同伴。
朋友、夥伴、知己
敵人、對手、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