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詞的意思、鼓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詞的解釋

亦作“ 鼓辭 ”。曲藝的一種。 明 清 時流行于我國北方。 清 賈凫西 作有《木皮散人鼓詞》一說鼓詞即鼓書,為大鼓的舊稱。也有人認為,鼓詞即 元 明 間流行的詞話,或系詞話的直接發展。現在則多指各種大鼓的唱詞腳本。 震鈞 《天咫偶聞·外城西》:“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剙於八旂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 徐珂 《清稗類鈔·音樂·鼓詞》:“唱鼓詞者,小鼓一具,配以三絃。二人唱書,謂之鼓兒詞。亦有僅一人者, 京 津 有之。大家婦女無事,輒召之使唱,以遣岑寂。”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 明 清 兩朝,南曲為盛,中 清 以後,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辭絃索諸調,聲益變而辭益紛。” 蔡元培 《貧兒院與貧兒教育的關系》:“兼且成年的人愛看的書報與圖畫,愛聽的笑話與鼓詞,不免有不宜于兒童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詞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指以鼓為主要伴奏樂器、說唱結合進行表演的叙事性說唱藝術。其核心特征和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表演形式

  1. 說唱結合

    鼓詞表演融合了說白(散文體叙述)和唱詞(韻文演唱),通過說書人(鼓書藝人)的叙述、演唱和少量動作演繹故事。

    來源:《中國曲藝志·總論》

  2. 樂器特征

    以書鼓、闆鼓或扁鼓為核心伴奏樂器,常配以三弦、四胡等弦樂,形成獨特的節奏韻律。

    來源:《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曆史淵源與發展

  1. 起源與演變

    鼓詞可追溯至唐代變文、宋代鼓子詞,明清時期在北方(如河北、山東)形成固定流派,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

    來源:《中國曲藝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2. 地域流派

    按地域分為北方鼓詞(如木闆大鼓、樂亭大鼓)和南方鼓詞(如溫州鼓詞),唱腔與方言結合緊密。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曲藝類項目


三、藝術特點與文學價值

  1. 叙事結構

    多取材曆史演義、英雄傳奇(如《三國演義》《水浒傳》),以章回體分段表演,情節連貫且富有戲劇沖突。

    來源:《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說唱卷》

  2. 語言特色

    唱詞以七言或十言韻文為主,通俗生動,輔以方言俚語,兼具文學性與口語化表達。

    來源:《漢語大詞典》"鼓詞"釋義


四、社會功能與文化傳承

  1. 民間教化作用

    曆史上是普及曆史知識、道德教化的重要載體,表演場所多為市集、茶館等公共空間。

    來源:《曲藝民俗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 非遺保護現狀

    京韻大鼓、山東大鼓等20餘項鼓詞類曲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


參考資料

  1.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 中國曲藝志·總論. 北京:中國ISBN中心.
  2. 上海藝術研究所.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3.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www.ihchina.cn
  4.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www.ihchina.cn
  5.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漢典網):www.zdic.net

(注:以上來源為權威出版物及官方平台,内容符合原則,具體鍊接可訪問相關機構官網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鼓詞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鼓詞是以鼓、闆擊節說唱的曲藝形式,名稱起源于明代,清代進入興盛期。其表演特點是韻白相間,說用散體,唱為韻文,唱詞多為七言或十言句。

二、表演形式

  1. 北方鼓詞:分為兩種:
    • 農村藝人自擊鼓闆,無樂器伴奏,風格樸拙;
    • 城市藝人自彈三弦琴說唱,稱為“三弦書”或“弦子書”。
  2. 南方鼓詞:以江蘇揚州鼓詞、浙江溫州鼓詞為代表。

三、内容題材

主要涵蓋曆史演義(如《大唐秦王詞話》)、公案故事、英雄傳奇、愛情婚姻等,部分作品改編自文學名著,也有滑稽諷刺類調笑作品。

四、曆史發展

五、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北方(河北、河南、山東、遼甯及京津地區),南方則以揚州、溫州為中心。


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詞典條目或文學史資料(如、)。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堪背約不甯顫笃簌撤兵成敗在此一舉饬令沖闇崇奉傳奏初來春妝調直嫡室兜子泛聲根問貴居好謀蒿蒸紅綸偟遽歡會煥燿挾奸将材兼味皎晶交手急急如律令計吏唧溜泂酌踞廁坤倪喇叭筒雷響連具枷淩弱暴寡男陰能力攀鱗附翼千秋萬歲凄滄裘馬清狂屈就人款熱情埽墓商情上宿上聞扇墜猞猁奢恣夙望踏場燙印嘽諧鹹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