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亡。《资治通鉴·晋惠帝光熙元年》:“﹝ 李毅 ﹞乃上疏言:‘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毙。’”
“殄毙”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iǎn bì,含义及用法如下:
指灭亡、消灭,常用于描述对群体或势力的彻底摧毁,使其无法继续存在。
例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中的“毙”即含此意(见、3)。
《资治通鉴·晋惠帝光熙元年》中记载:“不能式遏寇虐,坐待殄毙”,意为“未能遏制暴乱,最终导致灭亡”。
“殄毙”是一个书面色彩较浓的词语,核心含义为“彻底消灭”,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成语中。需注意“毙”在此词中并非仅指个体死亡,而是强调群体灭亡的结果。
殄毙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彻底消灭、杀死或毁灭。它常常用来表示对敌人或敌对势力进行彻底打击,使其无法恢复地消除。
殄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歹”和“毛”,其中“歹”表示坏恶、毒害,“毛”表示毛发。
根据汉字书写规则,殄字总共有15个笔画。
殄字最早出现在《周易·述而篇》中,其中有句话“我丧我衰,言殄其灭”,意思是“我丧失了自我,言辞已经极其消亡”。后来,殄逐渐被用来指代彻底毁灭或消灭敌对势力。
殄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殲」,字形稍有差异,但意思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变化。殄在古时候的写法会使用「殢」或「死化旧文」,“殢”表示将事物尽量消灭,“死化旧文”是古代的一种长串连写形式。
1. 那个魔王被无情的大力士殄毙了。
2. 在这次战役中,我们殄毕了敌人的主力,取得了胜利。
1. 殄灭:彻底消灭。
2. 毙灭:杀死、毁灭。
3. 残毙:残杀而死。
1. 毁灭:摧毁、破坏。
2. 根绝:彻底消除、铲除。
保留:保存、维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