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風尚。《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宋 曾鞏 《勸學诏》:“夫心無蔽,故施之於己則身治而家齊,推之於人則官脩而政舉,其流及遠,則化民成俗,常必繇之。” 清 曾國藩 《複劉霞仙中丞書》:“前哲化民成俗之道,禮樂并重。” ********* 《興中會章程》:“切實講求富國強兵之學,化民成俗之經。”
“化民成俗”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huà mín chéng sú
釋義:指通過教育感化百姓,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化”意為教化、感化,“成俗”即形成文明的風俗習慣。
二、出處與演變
三、結構與用法
四、應用示例
總結
該成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化治國”的理念,至今仍被用于強調教育和社會治理的深遠意義。
化民成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教化和習俗傳統的培養,使人們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拆分部首和筆畫:該成語包含了2個漢字,拆分部首分别是“亻”和“彖”,總筆畫數為15畫。
來源:《化民成俗》這個成語最早見于《詩經·文王篇》:“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既替餘以蕙荨兮,又申之以攬茞。”其中“化民成俗”一詞寓意着通過教化和習俗傳統,使人們的行為和品德逐漸得到提升。
繁體:該成語的繁體字為《化民成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的漢字寫法較為繁瑣,基本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例句:這個村莊世代相傳着許多良好的習俗和教化活動,俨然成為了一個“化民成俗”的典範。
組詞:成俗、化民、習俗、教化、傳統、良好、品德、行為、活動等。
近義詞:教化有方
反義詞:不知禮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