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繩愆的意思、繩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繩愆的解釋

糾正過失。 唐 白居易 《論元稹第三狀》:“臣恐 元稹 左降已後,凡在位者,每欲舉事,必先以 元稹 為戒,無人肯為陛下當官執法,無人肯為陛下嫉惡繩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繩愆(shéng qiā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糾正過失、懲戒錯誤。以下從訓诂學角度分述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一、字義解析

  1. 繩(shéng)

    本義指“繩索”,引申為“規矩、法度” 或“糾正、約束”。《說文解字》釋:“繩,索也”,後衍生出“以準則衡量”之意,如《尚書·冏命》雲:“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2. 愆(qiān)

    指“過失、罪咎”。《說文解字》注:“愆,過也”,如《詩經·大雅·抑》有言:“不愆于儀”,意為不失禮儀。


二、複合詞釋義

繩愆即“以法度糾正過錯”,強調通過規範約束行為、懲戒錯誤。其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多與“糾謬”連用(如“繩愆糾謬”),體現儒家“以禮正行”的思想。例如:

《尚書·說命》載:“惟木從繩則正”,喻指人依準則方能行為端正。


三、權威文獻例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為“糾正過失”,并引《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中“糾”與“繩”互訓,佐證其法制内涵。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釋“繩愆”為“糾正錯誤”,溯源至《尚書》典故,強調其道德規訓功能。


四、文化意涵

該詞凝結中國古代“禮法合一”的治理理念,如明清國子監設“繩愆廳”專司學風整饬,體現制度化的道德教化傳統(參見《明史·職官志》)。

參考文獻

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例證依據《尚書》《周禮》等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繩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拆分、曆史用例及成語關聯三方面綜合解析:

  1. 字義解析

    • 繩:本義為木工用的墨線,引申為“标準、法則”,作動詞時表示“按标準糾正”,如《說文解字》提到“繩,糾也”。
    • 愆:指“過失、罪過”,如《詩經》中“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組合後,“繩愆”意為以标準來糾正過失,而非單純指“犯錯”。
  2. 曆史用例與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唐代白居易《論元稹第三狀》中“嫉惡繩愆”,指官員應履行職責、糾正錯誤。另《貞觀政要》提到魏徵“繩愆糾缪”,強調通過規勸約束君主的過失。

  3. 關聯成語
    “繩愆”常與“糾謬”連用為成語“繩愆糾謬”(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指系統地揭露并修正錯誤,如《尚書·冏命》中“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繩愆”的核心含義是依照準則糾正過失,多用于描述對他人或自身錯誤的規勸與修正,而非僅指過失本身。其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成語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規過勸善”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車笠脆變皴疱琱戈凋謝鬥觸多事峨弁二太爺豐湖諷籀複本跗萼連晖高宇規制古生物學火伏矯饬交口诘奸急槳經濟核算進邁金水河捐賓決訟攫為己有炕洞慷慨仗義麟角筆淪傾馬封門分内丁你每偶題判冥千愁萬恨鉗塞耆将傾觖卻罷人造棉三高山婦十赉世室司怪私舍縮成一團梭過跳躂托慕秃尾王賦溫液渦管五心憸腐相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