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誡厲 ”。告誡勉勵。《晉書·後妃傳上·武悼楊皇後》:“後又數誡厲妃,妃不知後之助己,因以緻恨。”《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下》:“在京鹽麴稅官、兩官巡即許中謝,新除令、録并中謝,次日門辭,兼有口敕誡勵。”《明史·外國傳一·朝鮮》:“帝曰:‘曾留将士教習,成法具在,無容再遣。’因命其使臣齎敕誡勵。”
“誡勵”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iè lì(注音:ㄐㄧㄝˋ ㄌㄧˋ),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詞義
指“告誡勉勵”,即通過勸誡和警示的方式激勵他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寫作“誡厲”,兩者為異體關系。
結構分析
該詞多用于正式語境,如教育、管理等領域,強調通過警示與鼓勵結合的方式引導他人。例如:
領導對下屬的誡勵,既需指出問題,也要給予改進的信心。
“誡勵”融合了“告誡”的警示性與“勉勵”的積極性,是一種兼具督促與激勵的溝通方式。其曆史用例和現代内涵均體現了語言的文化延續性。
誡勵(jiè lì)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其部首分别為讠和來。這個字共有12個筆畫,拆分後可以看到“讠”是表示言語的意思,而“來”則表示信息的傳遞。因此,誡勵的意思是通過言辭或信息來激勵和警示他人。
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在古代,社會秩序井然、道德要求嚴格,人們對于文明和公德的追求意識非常強烈。《周禮》中提到了“以誡懼為政”的理念,即通過激發人們内心深處的敬畏和恐懼,來促使他們遵守法規和道德準則。
在繁體字中,誡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結構稍有差異。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繁體有很大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的寫法是“誡勵”。雖然外形有差異,但詞義相同。
誡勵這個詞在日常表達中有很多用法。以下是一些例句:
除了誡勵,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例如:激勵、鼓勵、勸誡、告誡等,它們都有着激發他人積極性和正面行為的意義。
與誡勵相反的詞語是縱容、放任、默認等,它們表示對錯誤、不良行為的容忍或默許。
最後,誡勵這個詞語通過激勵和警示的方式,可以促使人們保持良好的行為和道德,為社會的穩定和進步作出貢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