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灰塵,塵土。《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四年》:“在班殿直 劉歸仁 率衆南奔,相繼而潰。入塞者三萬人,塵坌四起,居人駭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一日,天大風,晦冥良久,既霽,於塵坌中得一好女子。” 清 黃宗羲 《永樂寺碑記》:“污邪市井,未嘗擇地,塵坌滿室,但供邨婦裡老之遊息。”
(2).塵俗;世俗之人。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藥就功成身羽化,更抛塵坌出凡流。” 宋 蘇舜欽 《和鄰幾登緐台塔》詩:“迥然塵坌隔,頓覺襟抱舒。” 明 宋濂 《蘭隱亭記》:“ 華卿 性清脩,不與塵坌交,并皦皦然屹立物外。”
(3).比喻卑下的處境或微賤之物。 明 徐霖 《繡襦記·厭習風塵》:“老身 李大媽 是也,本係 劍南 人氏,不幸夫主早亡,失身塵坌,流寓 長安 。” 明 屠隆 《昙花記·辭家訪道》:“煙姿霞韻,也應知生來往因,把金章紫綬看塵坌。”
“塵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指代灰塵或塵土
該詞本義指飛揚的塵土,常用于描述環境中的塵埃彌漫狀态。例如《續資治通鑒》記載“塵坌四起,居人駭散”,明代謝肇淛也提到大風後“塵坌中得一好女子”,均通過具體場景展現塵土飛揚的景象。
引申為世俗或凡塵
唐代呂岩在詩中寫道“更抛塵坌出凡流”,宋代蘇舜欽則以“塵坌隔”表達超脫世俗的心境。此用法多含貶義,暗指與清淨境界對立的庸俗人間。
比喻卑微處境或低賤事物
明代徐霖的戲劇《繡襦記》用“塵坌”形容風塵女子的身份,屠隆的《昙花記》則将“金章紫绶”視為塵坌之物,突顯其象征地位低微或價值輕賤的隱喻意義。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塵坌(chénp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塵埃、塵土。它表示空氣中懸浮的微小塵粒,是由地面上的灰塵、細沙和顆粒物組成的。塵坌通常被用來形容空氣中的塵埃浮動。
塵坌的拆分部首是土,表示該字與土相關。它由9個筆畫組成,分别為橫、豎、撇、捺、點。
塵坌是一個古老的漢字,源自于古代的文字形态。在繁體字中,塵坌被寫作塵埃(chén ái),保留了原有的含義和發音。
在古代,塵坌的寫法略有不同。在金文和篆書中,塵坌的形狀更為簡單。隨着漢字的演變,塵坌的形式逐漸變得複雜。不過,現代标準字形已經固定為現在的形态。
1. 氣溫升高,風吹來一陣塵坌,使人感到不舒服。
2. 她擦拭着家具,卷起的塵坌飛舞在空中。
1. 塵埃(chén āi):表示塵封、塵土。
2. 塵垢(chén gòu):表示沾有灰塵的污垢。
3. 塵世(chén shì):表示紛亂的世間、塵俗。
灰塵、塵土、塵粒
清潔、幹淨、無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