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藤纸的意思、藤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藤纸的解释

古时用藤皮造的纸,产于 浙江 剡溪 、 馀杭 等地。 唐 李肇 《翰林志》:“凡赐与、徵召、宣索、处分曰詔,用白藤纸……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 宋 欧阳修 《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君闲可能为我作,莫辞自书藤纸滑。” 宋 梅尧臣 《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诗:“日书藤纸争持去,长钩细画似珊瑚。”亦称“ 藤角纸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范宁 令属官说,‘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藤角纸即藤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藤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重要品类,其核心定义为“以野生藤类植物纤维为原料制作的纸张”。这一纸种起源于晋代,兴盛于唐代,主要产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山区。据《中国造纸史》记载,藤纸的制作需经历浸泡、蒸煮、捶捣、抄造等18道工序,其纤维细长且交织紧密,故纸张质地坚韧、纹理清晰。

在历史应用中,藤纸因具有抗蛀性强、吸墨均匀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官方文书、佛经抄写及书画创作。宋代《文房四谱》特别指出:“剡溪藤纸得其妙,墨色凝而不散”,佐证了其在文人群体中的重要地位。现存的唐代敦煌写经中,部分经卷仍采用藤纸书写,历经千年仍保持完好,如法国国家图书馆藏P.2104号《妙法莲华经》写本即为典型实证。

随着竹纸技术的普及,藤纸生产在宋元时期逐渐衰落。现代仅在浙江嵊州等地保留少量传统作坊,采用《天工开物》记载的古法进行复原性生产,相关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藤纸”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藤纸是中国古代以藤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主要产于浙江剡溪(今嵊州)和馀杭(今杭州余杭区)等地。其名称源于制作原料——藤类植物的韧皮纤维,质地较粗糙,但韧性较强,适合书写和文书用途。


二、历史背景

  1. 唐代应用
    唐代李肇在《翰林志》中记载,白藤纸用于宫廷诏书,青藤纸则用于道观荐告文。
  2. 宋代发展
    宋代文人如欧阳修、梅尧臣等曾以藤纸为书写材料,并提到其表面光滑的特性。

三、工艺特点

藤纸制作需经浸泡、蒸煮、捶打等工序提取藤皮纤维,再以传统造纸法成纸。其特点是纤维长、韧性佳,但表面较粗糙,字迹易晕染。


四、引申含义

部分文献提到“藤纸”可比喻文笔潦草或字迹难辨(如成语用法),但此义项较少见于主流历史记载,可能是特定语境下的衍生义。


五、文化意义

藤纸作为唐宋时期重要的书写载体,反映了古代造纸技术的地域特色,也是浙江手工业历史的重要见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或制作工艺细节,可查阅《翰林志》《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壹不恪朝市人出疆春缬袋子道谀打野颠倒点头吊临二六板凡愚肥肠满脑焚山钢崩感招官醖撼地摇天寒涩恒山蛇鸿逵猴猨简捷监解艰窘健吏技业军角聚砂可能科诏老大徒伤六联离縰梅香面地男华判处輣轧评事七行俱下秋姿权子母羣萌三更枣善法摄级勝因社司虱处裈中适野疏财仗义瞬眼鼠梓宿痾通文达礼通译痿弱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