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華麗貌。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下靡蘭蕙,上拂羽蓋。錯翡翠之威蕤,繆繞玉綏。”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流羽毛之威蕤,垂環玭之琳琅。” 明 王雅宜 《初夏題情》套曲:“花愁酒債何時了償,經幾度飯廢茶荒。威蕤懶傅 何郎 粉,寂寞羞添 賈女 香。” 清 吳錫麒 《點绛唇·中元夕觀盂蘭會》套曲:“隻見傘蓋威蕤,樓閣嵯峨。”
(2).繁盛貌。 漢 司馬相如 《封禅文》:“紛綸威蕤,湮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文選·陸機<文賦>》:“紛威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 李善 注:“威蕤,盛貌。”
(3).草名。即玉竹。又稱威香、萎蕤、地節。根莖可食,又作藥用。舊時被稱為瑞草。《宋書·符瑞志下》:“威蕤,王者禮備則生於殿前。” 宋 曾慥 《類說·香譜》:“威香,一名威蕤,王者禮備則生於殿前。又曰:王者愛人命則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萎蕤》。
“威蕤”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文賦》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威蕤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威風凜凜、威嚴有力、威武雄壯。拆分部首為女(nǚ,女性)和艹(cǎo,草字頭),總共有15個筆畫。
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尚書》一書,其中提到了“欲内蕤此民”這句話,意思是想要内部誅殺這群人,而“蕤”在古文中采用的就是現代的“威蕤”字形。
在繁體字中,威蕤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别。
古時漢字寫法中,威蕤的字形有所不同,常用的古代寫法有“巍”字和“霜”字。不過在現代中國,這兩個字已經被具體的含義和使用場景限定,不再作為威蕤的代替詞。
以下是威蕤的一些例句:
1. 他穿着軍裝,威蕤凜然地站在那裡。
2. 這座紀念碑充滿了威蕤之氣,讓人肅然起敬。
3. 他那副威蕤的樣子吓得我們不敢有任何異議。
威蕤的組詞可以根據上下文和具體需求進行靈活搭配,常見的組詞有:
1. 威蕤之勢(威風凜凜的勢頭)
2. 威蕤之言(威嚴有力的話語)
3. 威蕤之氣(威武雄壯的氣勢)
近義詞可以包括:驕傲、威風凜凜、雄壯、彪悍。
反義詞可以包括:溫和、柔弱、嬌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