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高跷。表演者裝扮成戲劇或傳說中人物,踩在有踏腳裝置的木棍上,邊走邊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紀勝·瓦舍衆伎》:“搶金雞者用此等人,上竿、打筋鬥、踏蹺、打交輥、脫索。” 清 葉名沣 《橋西雜記·影》:“他如相撲、傀儡、講史、演公案、打筋鬥、踏蹺、弄椀、弄毬諸技,言之亦詳。”
“踏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具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踩高跷的傳統技藝。表演者将雙腳固定在裝有踏腳裝置的木棍上,裝扮成戲劇或傳說中人物,邊行走邊表演。這種形式常見于節慶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在部分語境中,“踏跷”被引申為謹慎小心、步步為營的比喻,形容行事如踩高跷般慎重。例如:“處理這類問題需如踏跷般謹慎。”
(注:此用法較少見,更多資料仍以民俗表演解釋為主。)
“踏跷”的核心含義是民俗技藝“踩高跷”,其成語用法可能為衍生義。實際使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都城紀勝》等古籍或民俗研究資料。
踏跷(tà qiā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踏”和“跷”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為“⻊”和“足”,其中“⻊”為“足”的簡化形式。它由12個筆畫組成,其中“踏”字有10個筆畫,而“跷”字有2個筆畫。
“踏跷”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民間遊戲。在遊戲中,參與者将木闆或其他硬物放在地面上,用腳踩踏木闆的其中一端,使另一端迅速彈起,同時以迅捷的速度跳過這個木闆,而不被木闆擊中。因此,“踏跷”這個詞被用來形容迅速躍過障礙物或快速移動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踏”字的寫法為“蹋”,而“跷”字的寫法為“蹺”。這些繁體寫法在一些地區仍然有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踏的寫法為足字下加上車字旁,表示腳踩在車上的意思。而跷的古代寫法為足字下加上喬字旁,表示足尖擡起的姿勢。
例句:
1. 他邁着輕快的步伐踏跷過那堵高牆。
2. 小孩們集體踏跷過水坑,引來了一片歡笑聲。
3. 運動員用力踏跷,跳過了比賽中的障礙物。
組詞:跷足、踏入、蹋上、跷趾、蹺腿、蹋實、踏踩。
近義詞:跳躍、飛躍、奔騰、馳騁。
反義詞:停頓、踉跄、遲緩、搖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