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croll of cloth of condolence] 吊唁死者的幛子
祭奠用的幛子。 巴金 《家》三五:“靈堂裡挂起了挽聯和祭幛。”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十一:“一天,他送人家一軸祭幛,提起筆來寫了‘瑤池返駕’四個大字。”
祭幛是中華傳統喪葬文化中的一種禮儀用品,其詳細解釋如下:
祭幛(拼音:jì zhàng)指吊唁死者時使用的幛子,通常由綢布制成,素色為主,幛面書寫簡短悼詞或挽聯,懸挂于靈堂内表達哀思。
作為禮儀載體,祭幛既體現對逝者的尊重,也反映傳統社會對喪葬儀式的重視。其内容多蘊含儒家倫理觀念,如《文心》案例中通過文字選擇表達特定哀悼情感。
注:更多具體用法可參考查字典等工具書。
祭幛(jì z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來拆分一下祭幛的部首和筆畫。祭的部首是示,示字的意思是祭祀,表示向神靈或祖先緻敬、祭祀的意思。示字的本身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示部,下面是礻部。示部象征神靈,礻部象征祭品。祭的拆字結果為示+礻=祭,表示祭祀的意思。祭的筆畫為8畫。
其次,幛的部首是巾,巾字的意思是巾帛、巾紗等,表示頭巾、帕子等意思。幛字的本身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巾部,下面是裝裹束縛的意思,表示用巾等物品包裹、裝束的意思。幛的拆字結果為巾+裝=幛,表示用帕子等東西包裹、束縛的意思。幛的筆畫為7畫。
由此可見,祭幛兩個字分别表示祭祀和包裹、束縛的含義。
祭幛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在古代中國,人們常常用幛子把祭品包裹起來,然後在祭祀的場合中使用。祭幛也可以用來形容家裡舉行祭祀時擺放的祭品及其包裹。
祭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祭幛。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相比于簡體字,字形更為繁複。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祭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為示+礻的結構。幛的寫法略有不同,古代幛的寫法為:巾+當+林+隹。
以下是祭幛的例句:
1. 在節日裡,我們一家人會祭幛向祖先祭奠。
2. 祭幛時,需要擺放整齊、包裹精美的祭品。
組詞:祭拜、祭祀、祭司、幛布、祭奠。
近義詞:祭祀、祭奠。
反義詞:祭祀、祭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