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爐薰 ”。 1.熏香;焚香。 唐 溫庭筠 《南歌子》詞:“嬾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羅帳罷爐熏。” 宋 範成大 《寶公祈雨感應用陳申公韻賦詩為謝》:“膴原龜坼暮春時,夾路爐薰共禱祠。”
(2).香爐中的煙。 宋 梅堯臣 《和人雪意》:“趨閤展熊席,卷幔飄爐熏。” 金 元好問 《俳體雪香亭雜詠》之十:“爐薰浥浥帶輕陰,翠竹高梧水殿深。” 元 程鉅夫 《題許仲仁詩卷》詩:“霜清日冷梅花瘦,獨對爐熏看欲癡。”
鑪薰:即熏爐。用來薰香或取暖的爐子。 三國 魏 徐幹 《情詩》:“鑪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 宋 黃庭堅 《奉和文潛贈無咎》:“何言談絶倒,茗椀對鑪薰。”
“爐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焚香或熏香的動作
指古代用香爐燃燒香料的行為,常用于祭祀、禮儀或營造氛圍。例如唐代溫庭筠《南歌子》中“羅帳罷爐熏”便描繪了這一場景。
香爐中的煙霧
描述焚香時香爐升起的煙氣,如宋代梅堯臣詩句“卷幔飄爐熏”即以此意象表現室内景象。
異體寫法“爐薰”
部分文獻中寫作“爐薰”,如金代元好問的詩句“爐薰浥浥帶輕陰”,但含義與“爐熏”基本一緻。
成語的特殊釋義
有資料提到“爐熏”可形容食物煙熏味濃郁,或比喻熱鬧場景,但此類用法在經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在詩詞中,“爐熏”常與閑適、孤寂的心境關聯。例如元代程鉅夫“獨對爐熏看欲癡”,通過香爐煙霧烘托出靜谧氛圍。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詩句出處或不同釋義的演變,可參考漢典及《全唐詩》《全宋詩》等古籍。
《爐熏》是一個表示“爐子裡熏煙”的詞語。它由“爐”和“熏”兩個字組成,形象地描述了煙霧從爐子中散發出來的情景。
“爐”字的部首是火,它一共有四畫;“熏”字的部首是火,它總共有十畫。
《爐熏》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籍《史記》中,其中有一句雲:“澤種甘蔗,葦溢爐熏。”(引用自《漢語大詞典》)這句話描述了甘蔗種植的情景,通過過去的爐熏方式進行推斷,大約可推測爐熏這一詞的起源也應該是古代農戶為了保護莊稼或食物而采用的一種方法。
《爐熏》的繁體字是「爐燻」。
在古時候,漢字“爐”字寫作“爐”,“熏”字寫作“燻”。字形出入多少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語義相同。
1. 每當我走進祖母的廚房,總能聞到濃郁的爐熏味。
2. 這座古老的廟宇裡彌漫着爐熏的香氣。
爐熏火烤、爐熏食品、爐熏魚、爐熏肉片
煙熏
清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