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跷的意思、踏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跷的解释

踩高跷。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人物,踩在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边走边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抢金鸡者用此等人,上竿、打筋斗、踏蹺、打交辊、脱索。”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影》:“他如相扑、傀儡、讲史、演公案、打筋斗、踏蹺、弄椀、弄毬诸技,言之亦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踏跷”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拆分和语境应用两方面解析:

  1. 字义构成

    “踏”指用脚接触地面或物体表面,如《说文解字》释为“践也”;“跷”(亦作“蹻”)本义为举足、抬高,《广韵》注为“举足高”,后引申为高跷等踩踏工具。两字组合后,字面可理解为“踩踏高跷的动作”。

  2. 实际应用

    该词多见于传统技艺领域,特指踩高跷的表演行为。例如《中国民间艺术辞典》记载:“踏跷者需绑木棍于足,以平衡身形完成舞动”,体现杂技或节庆活动中的技艺形式。部分方言中亦用于形容脚步不稳、虚浮之态,如清代笔记《乡言解颐》提及“醉汉行路踏跷,若云端漫步”。

需说明的是,“踏跷”未被现代通用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列为独立词条,其使用依赖具体语境。研究时可参考《汉语大字典》对单字的释义,并结合民俗文献中的用例综合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踏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具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民俗表演形式(主要含义)

指踩高跷的传统技艺。表演者将双脚固定在装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人物,边行走边表演。这种形式常见于节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记载:宋代《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记载了“踏跷”与上竿、筋斗等杂技并列,清代叶名沣《桥西杂记·影》也提及相关表演形式。
  2. 表演形式:木棍高度通常超过1米,表演者需保持平衡并完成动作,兼具技巧性与观赏性。

二、成语比喻(延伸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踏跷”被引申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的比喻,形容行事如踩高跷般慎重。例如:“处理这类问题需如踏跷般谨慎。”
(注:此用法较少见,更多资料仍以民俗表演解释为主。)

“踏跷”的核心含义是民俗技艺“踩高跷”,其成语用法可能为衍生义。实际使用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都城纪胜》等古籍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恋白削卑约崩陨触祸翠螺大别山低品恩宠放古凡胎浊体丰获负固浮桑干戎甘州子勾消棺殡椁葬光锥诡辔过省鸿混狐鸣篝火检搜阄金阋玉纠拾开后门刊心刻骨看议魁能两观领干薪灵栖六爻逦倚盟会民工逆浪驽牛刨削蒲草乾启桥路切齿丘盖染习任情入林珊珊来迟沈湛视日收生妪书舍送目它山之石天粟马角图议闲嗑牙贤民枭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