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踏跷的意思、踏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踏跷的解释

踩高跷。表演者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人物,踩在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边走边表演。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抢金鸡者用此等人,上竿、打筋斗、踏蹺、打交辊、脱索。”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影》:“他如相扑、傀儡、讲史、演公案、打筋斗、踏蹺、弄椀、弄毬诸技,言之亦详。”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踏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具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民俗表演形式(主要含义)

指踩高跷的传统技艺。表演者将双脚固定在装有踏脚装置的木棍上,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人物,边行走边表演。这种形式常见于节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 历史记载:宋代《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记载了“踏跷”与上竿、筋斗等杂技并列,清代叶名沣《桥西杂记·影》也提及相关表演形式。
  2. 表演形式:木棍高度通常超过1米,表演者需保持平衡并完成动作,兼具技巧性与观赏性。

二、成语比喻(延伸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踏跷”被引申为谨慎小心、步步为营的比喻,形容行事如踩高跷般慎重。例如:“处理这类问题需如踏跷般谨慎。”
(注:此用法较少见,更多资料仍以民俗表演解释为主。)

“踏跷”的核心含义是民俗技艺“踩高跷”,其成语用法可能为衍生义。实际使用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都城纪胜》等古籍或民俗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踏跷

踏跷(tà qiāo)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踏”和“跷”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为“⻊”和“足”,其中“⻊”为“足”的简化形式。它由12个笔画组成,其中“踏”字有10个笔画,而“跷”字有2个笔画。

“踏跷”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民间游戏。在游戏中,参与者将木板或其他硬物放在地面上,用脚踩踏木板的其中一端,使另一端迅速弹起,同时以迅捷的速度跳过这个木板,而不被木板击中。因此,“踏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迅速跃过障碍物或快速移动的动作。

在繁体字中,“踏”字的写法为“蹋”,而“跷”字的写法为“蹺”。这些繁体写法在一些地区仍然有使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踏的写法为足字下加上车字旁,表示脚踩在车上的意思。而跷的古代写法为足字下加上乔字旁,表示足尖抬起的姿势。

例句:
1. 他迈着轻快的步伐踏跷过那堵高墙。
2. 小孩们集体踏跷过水坑,引来了一片欢笑声。
3. 运动员用力踏跷,跳过了比赛中的障碍物。

组词:跷足、踏入、蹋上、跷趾、蹺腿、蹋实、踏踩。

近义词:跳跃、飞跃、奔腾、驰骋。

反义词:停顿、踉跄、迟缓、摇摆。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