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鬥升之水”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源自《莊子·外物》中的寓言故事:
“我東海之波臣,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
意為:一條困在幹涸車轍中的鲋魚(鲫魚)向路人求救,隻需“鬥升之水”即可存活,暗喻急迫卻微小的需求。
該成語多用于形容幫助雖小但能應急,或自謙提供的援助有限。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貶義。
《鬥升之水》是一個成語,意為“被鬥量取的液體”。
構成:鬥升之水(4個漢字)
部首:鬥(dǒu)
《鬥升之水》的筆畫數為:鬥(4畫)+ 升(8畫)+ 之(4畫)+ 水(4畫)= 20畫。
《鬥升之水》最初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尚書》中,這是一部記載周朝史事、制度、儀式的書籍。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末年,當時有一位名叫鮑叔牙的智者被請來幫助周幽王。為了測試他的智慧,周幽王命令鮑叔牙去找鬥升之水。鮑叔牙聰明過人,明白鬥升之水是虛構的,于是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周幽王。
《鬥升之水》的繁體寫法為:鬥升之水。
《鬥升之水》這個成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記錄,但可以推測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
1. 在面對困難時,我就像是在尋找鬥升之水。
2.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找鬥升之水一樣難以解答。
鬥志、升華、水源、水滴、之一等。
無可鬥量的水。
真實存在的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