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生活所需须求他人供给,即靠他人生活。《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只恨自己老了,等不及 重阳 儿成人长大,日后少不得要在大儿子手里讨针线。”《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暗想:在这奴才手里讨针线,好不爽利,索性将皮箱搬到院里,自家便当。”
“讨针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该词字面指“索取针线”,实际引申为依靠他人供给生活所需,常用于形容经济上无法独立、需依附他人生活的状态。例如《喻世明言》中描述老人因年老需依赖儿子生活,即用“日后少不得要在大儿子手里讨针线”表达这种无奈。
词语结构
由动词“讨”(索取)与名词“针线”(象征生活必需品)构成,通过借代手法表现经济依附关系。类似现代汉语中“伸手要钱”的表达。
语境与用法
多见于明清小说,常暗含被动处境。如《警世通言》中公子感叹“在这奴才手里讨针线,好不爽利”,体现受制于人的窘迫。
社会背景
古代女性或弱势群体因缺乏经济自主权,常需通过缝纫等劳动换取生存资源,“针线”成为生存依赖的象征符号。
典型例句: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特定方言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演变,可参考《喻世明言》《金瓶梅》等文献原文。
《讨针线》是一个四字词语,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懒散,不愿意动手做事情的状态。它可以拆分为“讨”、“针”、“线”三个部分。
“讨”字的部首是言字旁,总共有5个笔画,它的意思是请求、索取。在这个词语中,它表示一种乞求的动作。
“针”字的部首是金字旁,总共有9个笔画,它的意思是用来缝合织物的工具。
“线”字的部首是糸字旁,总共有6个笔画,它的意思是由纤维构成的条状物,主要用于缝纫。
《讨针线》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民间民谣,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懒散,连最基本的缝纫都不愿意动手做。
在繁体字中,“讨”字与简体字保持一致,而“针”字和“线”字的形状稍有变化,但意思相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多采用“討針線”的形式,部分古代文献也会写作“討鈎線”。这些写法与现代的简体字略有不同,但仍保持了相同的意义。
在句子中的用法,我们可以说:“他真是个讨针线的家伙,什么事情都不肯亲自动手。”
一些与《讨针线》相关的组词包括:“讨好”、“针线活”等。其中,“讨好”表示努力取悦别人,争取对方的喜爱;而“针线活”指的是缝纫工作。
《讨针线》的近义词有:“懒散”、“不愿动手”等;反义词则可以是“勤劳”、“勤恳”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