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惡逆的意思、惡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惡逆的解釋

(1).奸惡逆亂。《漢書·師丹傳》:“ 丹 惡逆暴著,雖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請免為庶人。”《隋書·李密傳》:“不追 諸葛瞻 之忠誠,乃為 霍禹 之惡逆。”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四》:“是時 瑾 ( 劉瑾 )之惡逆方熾,不聞 野亭 有所論列。”

(2).古代刑律十惡大罪之一。指毆打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人。《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元年》:“ 延臣 言 彥珣 殺母,殺母惡逆不可赦。” 胡三省 注:“律有十惡,殺父母者惡逆,恩赦之所不原。” 宋 蘇轼 《繳進張誠一詞頭狀》:“使誠有之,雖肆諸市朝,猶不為過。使誠無之,亦當為 誠一 辨明。緣事係惡逆不道,非同尋常罪犯,可以不盡根究。”參閱《唐律疏議·名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惡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和倫理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曆史語境及權威典籍綜合闡釋:


一、字義分解

  1. 惡(è)

    本義指罪過、兇暴,《說文解字》釋為“過也”,引申為嚴重違背道德的行為。

  2. 逆(nì)

    原意為“不順”,《廣雅》注“逆,亂也”,特指違背倫常秩序,如子抗父、臣叛君。


二、完整釋義

惡逆指嚴重悖逆人倫的極端犯罪行為,尤以親屬間的暴力侵害為核心特征。其傳統定義包含兩重維度:

  1. 倫理層面:踐踏“孝”“忠”等儒家核心綱常,破壞家庭與社會秩序;
  2. 法律層面:中國古代“十惡”重罪之一,量刑極重且不可赦免(詳見《唐律疏議》)。

三、曆史法律語境中的特指

在曆代法典中,“惡逆”為十惡之四,具體涵蓋以下行為(據《唐律疏議·名例律》):

毆及謀殺祖父母、父母;殺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

此定義被《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沿襲,成為傳統刑法的核心罪名之一。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惡逆”仍保留對極端背德行為的批判性描述,但已脫離具體法律罪名範疇,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倫理批判文本。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惡逆"詞條(釋義綜合古代律法及經籍注疏)。
  2. 《唐律疏議》卷第一·名例,中華書局點校本,1983年(原始法律定義來源)。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字源考據依據)。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文獻數據庫鍊接,暫提供權威紙質文獻信息供溯源。

網絡擴展解釋

“惡逆”是中國古代法律中的特定罪名,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詞義構成
    “惡”指極端惡劣,“逆”指悖逆倫常。合指嚴重違背人倫道德的犯罪行為。

  2. 法律範疇
    屬于“十惡”重罪中的第四項,涵蓋兩種行為:

    • 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
    • 殺害伯叔父母、姑母、兄姊、外祖父母、丈夫及夫方直系尊親屬。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

    • 漢代已有類似罪名,《漢書·師丹傳》記載“惡逆暴著”的表述。
    • 北齊時列為“重罪十條”第五項,專指殺害直系尊長行為。
  2. 隋唐定型
    隋《開皇律》正式納入“十惡不赦”,唐律延續此規定,明确将範圍擴大到旁系尊長。

三、法律特征

  1. 刑罰極重
    一經定罪通常處以死刑(如斬首),且不得赦免。如後晉時期李彥珣殺母案,群臣主張“惡逆不可赦”。

  2. 司法程式特殊

    • 宋代規定:除惡逆等重罪外,其他死刑案件不得在春季執行(春決)。
    • 案件需徹底追查,不可草率結案(蘇轼奏折提及相關案例)。

四、倫理意義

該罪名體現古代“親親尊尊”的宗法制度,通過嚴懲親屬相犯行為維護家族倫理秩序。其立法邏輯基于“窮惡盡逆,絕棄人倫”的倫理判斷。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史書案例等權威來源,若需查看具體法律條文或完整案例,可參考《唐律疏議》《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求物白黑分明白鹿豹祠比紹部封不平大舅爺單徕大腰吊唁地穿甲肚裡蚘蟲反根鳳冠霞帔膏燈割哀孤陋寡聞雇山亥正灰棚經紙金甲謹實祲象酒廠酒菓鋸木廠坑壍煉思亂嗣綠林埋魂莽鹵冒籍毛衣頗覆愆乏強魂黔劓期滿輕而易舉遒宕驅馳羣牧上備生蠻折杖手頭不便熟字宿膳擡秤跳博推估吞摟為他人作嫁衣裳謂為相濡相呴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