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逃行的意思、逃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逃行的解释

犹逃走。 汉 贾谊 《新书·先醒》:“﹝ 虢君 ﹞遂徒行而於山中居,飢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逃行

“逃行”为汉语复合词,由“逃”与“行”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逃避履行应尽的职责或义务,常见于法律、道德或契约语境。以下从语义源流、权威释义及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语义源流与字义分解

  1. 本义为“逃亡、躲避”,《说文解字》释:“逃,亡也。从辵,兆声。”引申为逃避责任、规避约束的行为,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逃归其国”,即躲避责任而离去。

  2. 甲骨文象形道路,本义为“行走”,后衍生出“履行、施行”之意,如《论语·述而》言“躬行君子”,强调实践行为。

    合成义:“逃行”即通过躲避、缺席等方式拒绝履行既定责任或义务。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逃避应做的事务;规避职责。”例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载:“倘有逃行差役者,严惩不贷。”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0卷第287页。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躲避执行任务或逃避责任。”强调行为的主观规避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75页。


三、典籍与历史用例

  1. 古代法律文书

    《唐律疏议·户婚律》载:“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即逃避赋役者,加二等。”其中“逃避赋役”即“逃行”在律法中的体现,指向规避国家义务。

    来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2. 宋代奏议

    苏轼《论积欠六事状》提及:“民户多逃行徭役,致田畴荒废。”反映民众逃避劳役的社会现象。

    来源:《苏轼文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


四、现代语境延伸

当代法律术语中,“逃行”常见于描述逃避合同义务、拒付债务或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例如《民法典》第577条界定“不履行合同义务”包含“明确拒绝履行”与“以行为逃避履行”,后者即属“逃行”范畴。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颁布,第七章违约责任。


“逃行”作为古汉语延续至今的复合词,始终指向主动逃避责任或义务的行为,其释义在历代文献与法律文本中高度一致,兼具语言稳定性与社会规范性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逃行”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逃走”,通常指因逃避不利环境或危险而离开。以下是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

  1. 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贾谊的《新书·先醒》,原文描述虢君的随从在困境中“逃行而去”,最终导致君主饿死的情景。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属于文言表达。

  2. 语境与用法

    • 古文示例:“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新书·先醒》),指侍从用土块替换自己后逃走。
    • 可引申为躲避灾祸或责任的隐秘逃离,如“卡达尔今日在劫难逃,行将大归”(的造句)。
  3. 相关拓展

    • 《董逃行》:汉代乐府诗题,诗中“逃行”可能暗喻对现实苦难的逃避,但作为诗题更多是固定名称,需结合具体内容理解。
    • 注音与字形:拼音为“táo xíng”,繁体写作“逃行”,无特殊异体字。
  4.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口语和书面语中已罕见,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日常交流建议使用“逃跑”“逃离”等更通用的词汇。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文用例,可参考《新书·先醒》原文或汉代乐府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把袂班送标碣不丹不方惩戒充壮创出答话大具大圆定论笃志负殿岗峦搆募官官相为过市国桢花瓜徽轸兼乘蒋光鼐将惜疾苦均籴开查看茶胯下韩侯捞菱亮头丽唱令容临界猛生螟立命浊木椁墓纰妄青白眼青荷曲俗润赂莎塔八生道十二度食分四史厮役松云条析体认彤闱万千玩时愒日瓮间武功爵祥飇闲情逸志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