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官吏感到習慣。《史記·商君列傳》:“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2).官場習俗。《宋史·度宗紀》:“比年吏習媮薄,人懷一切,計日待遷,事未克究,又望而之他。”
“吏習”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官吏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習慣或適應性,常與政策執行相關。例如《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意為官吏習慣依法治理後,百姓才能安居。這層含義強調官吏對行政規範的熟悉程度,如清代沈葆桢治理江南時“吏習精覈”即體現官吏對政務的娴熟()。
特指官僚體系中形成的特定風氣,多含貶義。《宋史·度宗紀》提到“比年吏習媮薄”(),批評南宋末年官吏作風浮薄,存在急功近利、敷衍政務的現象。這類用法多用于揭示官場生态中的負面現象,如宋代官場普遍存在的“計日待遷”(坐等升遷)心态。
“吏習”屬于古代行政術語,現代使用較少,但在史書、政論文章中常作為分析官僚體系運作的關鍵詞。需注意語境差異:第一義側重中性描述,第二義多帶批判色彩。
吏習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官員的工作訓練和日常實踐。下面将對此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解釋。
吏習的拆分部首為口和人,其中“吏”是“口”的寫法,筆畫數為5畫,“習”是“人”的寫法,筆畫數為3畫。
吏習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天官冢宰·考工記》:“宰人習而吏必也”,其意思是宰相要經過訓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
吏習的繁體寫法為:“吏習”。
古時候吏習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差别,為“吏習”,隻是在結構和筆畫的書寫方式上稍有不同。
1. 他花費了很多時間在吏習上,終于成為一位合格的官員。
2. 吏習的内容包括禮儀、公文寫作和政務處理等。
吏習可組成其他詞語,例如:“吏部”、“習慣”。
類似含義的近義詞包括:“官場鍛煉”、“官員訓練”。
吏習的反義詞可以是“民間經驗”或“非官方訓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