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暗;晴陰。 南朝 梁武帝 《拟明月照高樓》詩:“相去既路迥,明晦亦殊懸。” 宋 曾鞏 《拟岘台記》:“若夫雪煙開斂,日光出沒,四時朝暮,雨暘明晦,變化不同,則雖覽之不厭,而雖有智者,亦不能窮其狀也。” 清 徐昂發 《雁門關》詩:“嵐光自摩蕩,巖壑遞明晦。”
(2).人世與陰間。 唐 李複言 《續玄怪錄·盧仆射從史》:“吾已免離,下視湯火,豈復低身而卧其間乎?且夫據其生死,明晦未殊,學仙成敗,則無所異。吾已得煉形之術也。”
“明晦”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明暗交替或晴陰變化
指光線、天氣等自然現象的明暗交替,如“日光出沒,雨暘明晦”。常見于描述自然景象的動态變化,例如宋代曾鞏在《拟岘台記》中通過“明晦”表現四時景色的多樣性。
2. 光明與陰暗的對比
引申為事物正反兩面或狀态的對比,如《論語·陽貨》中“晦而不明,非禮也”,強調光明與昏暗的辯證關系()。
人世與陰間
少數文獻(如唐代《續玄怪錄》)用“明晦”隱喻陽間與陰間的界限,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多見于文學性語境()。
以上解釋綜合《漢典》、查字典及詩文典籍,涵蓋詞義的核心與擴展用法。
《明晦》(míng huì)在中文中是一個形容詞,意為明亮與幽暗相間、有光明和黑暗之分。它表達了事物在亮與暗之間的變化或交替。
《明晦》的部首是日(rì)和日偏旁,并且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明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一句詩:“潛有伏焉,晦且示之。”(《思永》)。繁體字“暝”也可用來代替《晦》。
在古代,漢字《晦》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它的古字形是由“月”和“兀”組合而成,表示在夜晚(月)中看不到山(兀)。
1. 黃昏時分,天空漸漸地被明晦所籠罩。
2. 這首詩通過反複運用明晦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内心的掙紮與困惑。
組詞:明亮、明朗、明晰
近義詞:光明、明亮、明了
反義詞:黑暗、昏暗、模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