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間蓄水的堤岸。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秭歸 ﹞縣東北數十裡,有 屈原 舊田宅,雖畦堰縻漫,猶保 屈 田之稱也。”《魏書·楊椿傳》:“州有宗子稻田,屯兵八百戶,年常發夫三千,草三百車,修補畦堰。”
“畦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畦堰(qí yàn) 指農田中用于分隔田塊、蓄水灌溉的小型堤岸或土埂。它由“畦”(田間分塊的土埂)和“堰”(擋水的低壩)組成,主要用于調節水源分布,保障農田灌溉的秩序性。
本義
指田間蓄水的堤岸,常見于古代農業文獻。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到“畦堰縻漫,猶保屈田之稱”,描述其作為水利設施的功能。
引申義
在成語中,“畦堰”被賦予比喻意義,表示界限分明、互不侵犯的關系或狀态。例如形容雙方權益劃分清晰,互不越界。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農業術語,可參考《水經注》《魏書》等文獻。
畦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畦田和堰渠”,是指用來灌溉田地的一種農田水利工程。
《畦堰》這個詞的部首是田,拆分的筆畫為10畫。
《畦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繁體中,《畦堰》保留了原漢字的形态和意義。
在古時候,漢字《畦堰》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堰》的古字形為“土堇”。
1. 農民耐心地修建畦堰,确保田地能夠得到良好的灌溉。
2. 這片畦堰的設計非常精細,水流分布均勻。
1. 田畦:指農田中劃分的土地塊。
2. 堰渠:指用來引導和控制水流的溝渠。
畦田、灌溉渠、水利工程。
荒野、幹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