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e to state or request] 投狀訴告
投訴信件增多
(1).投狀訴告。《北齊書·魏收傳》:“時論既言 收 著史不平, 文宣 詔 收 於尚書省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讨,前後投訴百有餘人。”《新五代史·唐臣傳·蕭希甫》:“刑獄之冤者,何可勝紀。而匭函一出,投訴必多。”
(2).謂投案自首。 許地山 《兇手》第二幕:“原來兇手是你這小厮,今日既然自己投訴,權免用刑。”
“投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法律和社會管理層面的雙重含義,其核心指向權益受損時的法定救濟途徑。以下從定義、主體、目的和法律特征四方面解析:
法律定義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規,投訴特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過程中,因自身合法權益遭受侵害,向市場監管部門等行政機關提出請求處理的行為。例如消費者網購到故障電子産品時,依據《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進行維權。
主體要件
投訴人必須是直接權益受損者,即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如勞動者遭遇欠薪時,需本人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這區别于舉報的“非利害關系人”特征。
行為目的
以解決個體權益糾紛為核心訴求,包括退貨、賠償等具體救濟。如的比喻:投訴如同學生要求老師裁決糾紛,旨在獲得過錯方的賠償。這與舉報的“懲治違法行為”目的形成對比。
程式特征
延伸說明:在市場監管領域,投訴與舉報存在程式合并現象。例如消費者網購到僞劣商品時,既可主張退貨(投訴),也可同時舉報商家違法經營,此時行政機關需分别處理兩類訴求。建議權益受損者優先通過12315平台等官方渠道進行登記。
投訴是指對某事物、某人的不滿或不公平行為進行申訴或抱怨,以尋求解決問題或獲得公正。”投訴”一詞的具體含義取決于具體的語境和使用情況。
“投訴”這個詞的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投訴”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被列為正字。它的繁體字為「投訴」。
古代漢字寫法中,“投訴”一詞常常使用簡化的形式,它們分别是“投”和“訴”。
1. 我對這家公司的服務感到非常不滿,決定寫封信給他們投訴。
2. 這個顧客投訴了産品的質量問題,公司應該認真對待并解決。
投訴可以和其他詞組合成多個意義相關的詞彙,例如:“投訴信”(寫信投訴的信件),“申訴”(向權威機構申請改正不公正判決),“抱怨”(表達不滿或不滿意),“控告”(向法庭或官方機構提出訴訟)等。
近義詞:抱怨、批評、控告
反義詞:表揚、贊美、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